10月份是流感疫苗接种季,叠加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对新冠病毒疫苗的期待,公众对疫苗接种的意愿与担忧陡然而生。安全接种疫苗,愈发成为一种刚需。
在天津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联网技术扫除了人们对疫苗接种的心理雾霾。从取号、叫号、预检登记、一对一预防接种服务、接种后规范留观,到最后扫码离开,全程数字化、智能化的“一站式”接种模式,实现了人、机、苗的互联互通,人苗匹配透明可视。
这一由海尔生物(688139.SH)创建的“海乐苗”接种方案,已在全国28个省市、1000多个接种单位落地。
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搭建的疫苗“安全大数据平台”,瞄准疫苗接种安全和可追溯,实现智能预约、安全接种、健康跟踪。
面对未来多款中外新冠病毒疫苗,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占杰表示,这一智能接种方案,涵盖移动接种和固定接种两大场景,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地需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案。依托于物联网和低温存储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从前期疫苗预约,到中期疫苗接种,再到后期疫苗接种追溯的全流程信息闭环。可追溯、可移动,这也恰好满足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特殊需求。同时,还能使得偏远地区人群接种更方便。“海乐苗”是海尔生物打造人、机、苗互联互通的全场景生态的一个缩影。
海尔生物由盈康一生孵化而生,后者是海尔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生态品牌。以一体化健康平台为基础,盈康一生构建起“孕生幼长康护养”七大场景生态服务。其中,海尔生物和打造“物联网肿瘤治疗综合生态品牌”的盈康生命(300143.SZ),两家上市公司,成为大健康“热带雨林”中的新生物种。
盈康一生生态布局的背后,是整个海尔集团从电器到网器,再到场景、到生态的战略转型。
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海尔的服务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以往只是制造、销售电器,产品联网后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用户产生深度交互,应用场景产生,围绕场景的生态也一一构建起来。
破解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难题
2018年,天津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户找到海尔生物,针对日常接种工作中人工管理可能会引发的隐患提出了担忧,期望能够结合疫苗冰箱的使用,与海尔生物共同探讨出一套稳固的管理措施。
疫苗接种非同小可,接种者大多是尚未建起完整疾病免疫系统的儿童,需要全流程冷链存储的疫苗,一旦出现产品存储问题、人为失误拿错疫苗等小纰漏,便会对接种者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
从2013年深圳康泰问题乙肝疫苗事件,到2016年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及2018年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各种疫苗事件所暴露的接种智能化水平不高、疫苗全流程监管力度不够、疫苗接种环境亟须改善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疫苗问题已成新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的接种流程中,家长对于孩子打什么疫苗、哪家厂商生产的、生产日期等信息,难以实时了解。
为了摸清楚具体情况,海尔生物的研发人员,用几个月的时间“蹲点”数个大小接种站,和工作人员交流具体需求,寻找产品设计与接种流程中可能存在的缺漏。
几个月后,海乐苗智慧疫苗接种方案正式落地。
“原本只是在疫苗接种点放一个存储设备而已,加上物联网技术之后,存储设备与接种的儿童、打疫苗的护士都链接在一起。”海尔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乐苗的智慧疫苗网创造性地颠覆只具备单向存储功能的传统疫苗冰箱,重组诞生海乐苗智慧接种箱等物联网属性的网器,链接疫苗入口、疫苗出口等场景,打通疫苗安全接种“最后一公里”,保证疫苗安全全程可追溯。
具体来说,海乐苗通过取号、登记、接种、留观四个环节的信息化、数据化、系统化,保障疫苗接种最后一环不出错。取号系统提醒及显示要接种的疫苗名称、厂家信息、接种位置;接种时,护士扫描接种箱二维码,接种箱小屏幕会显示注射疫苗的名称等详细信息,随后针剂自动弹出,拿到疫苗后,接种前,护士第二次扫码以核对信息;接种完成,在30分钟留观期后,家长再次扫描二维码,确认注射完成。
“如果疫苗已过期或不匹配,注射针剂则实时冻结在接种箱里,不会弹出。”海尔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仅为接种端的一种展示。整个智慧疫苗网场景生态涵盖人、机、苗三要素,可实现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
这种智能化的海乐苗智慧疫苗网,还被搬到了车上。
在少数偏远乡村地区,由于从事预防接种人员不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等,疫苗接种一直是这些地区的短板。而由国家疾控中心和海尔生物等联合生态方打造的智慧移动接种车有望补上这一短板,将疫苗场景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切实解决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山区儿童、牧区儿童、灾区儿童等都能够享受城市儿童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待遇,促进了接种服务的便利性、公平性、可及性、及时性。
除了解决偏远地区儿童接种难题外,海尔生物移动接种车未来还将服务于新冠疫苗正式上市后的群体性预防接种,提升我国生物安全水平。
从设备到场景,打开市场空间
看到“海乐苗”物联网创新模式的巨大能量,海尔生物很快将之复制到血液安全、样本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等领域,催生出智慧血液网、智慧样本网、智慧药品网等场景方案。这也让原本已是低温存储领域龙头的海尔生物,看住了更大的市场机会。
成立于2005年的海尔生物,前身是海尔特种电器。2005年,在青岛大学制冷专业任教的刘占杰加入海尔集团,进行超低温技术的研发。彼时,中国整个超低温的产业,被价格高昂的国外品牌垄断。
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引领下,刘占杰带领团队在海尔平台上创业,自主创新了一整套低温存储技术体系,可以覆盖-196℃至8℃全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凭借技术创新获得了行业内唯一国家科技进步奖。海尔生物的相关产品便实现产业化,并开始量产。从2008年,公司开始中标诸如国家生物样本库、中华骨髓库等大型生物样本项目。
即便发展迅速,国内超低温的市场空间终归是有限的,用户主要是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整个市场规模不足20亿元。发展到2015年、2016年前后,尽管已经占到国内市场的最大份额,海尔生物的规模也就5亿元左右。
向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是一个转折点,一下子打开了海尔生物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以智慧血液网为例,据海尔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发改委几年前曾向该公司提出血液存储的需求,当时市场上基本是进口产品。血液柜的用户主要是血站和医院的输血科,海尔生物产品推出后不久,市场就趋于饱和,再有需求就只能等用户更新换代。
从电器到物联网的转型,推动了海尔生物以医院为维度,构建整个血液全流程安全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人、机、血互联互通的体验迭代生态,可实现从献血者到用血者的血液信息全流程监测和可追溯。
同样的思路,在生物安全场景主打产品之一的生物安全柜上,也适用。
生物安全柜是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核心设备,用户主要是科研院所、大学、各地疾控中心等。生物安全柜问世于20世纪初,中国从SARS疫情之后,才开始大量采购。此前,仅有原农业部、中国疾控中心、微生物研究机构等接触强致病性病原体的机构使用。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批件信息显示:中国共有60个国产生物安全柜批件,进口批件有2个。拥有国产批件的17家公司,厂商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不过,生物安全柜中国市场的半数以上份额被进口产品所占据。
业内人士估计,中国每年的生物安全柜交易量约2万到3万台。“P2实验室大部分设备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但生物安全柜,进口产品比例仍很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谢景欣,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分析。
谢景欣等曾对江浙地区备案的P2实验室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显示,在中国疾控系统,生物安全柜的进口使用率为62.5%,医疗机构的进口使用率为11.5%。
在中国市场,几十家进口、国产公司同台竞技,产品设计大同小异,
但在智能化方面开始出现差异化。海尔生物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医疗融合创新,有效实现了样本安全、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为生物安全产业提供从全场景解决方案到全生命健康周期管理服务。“我们的产品用物联网技术,用户可以在APP平台上提前10分钟在楼下打开消毒,然后进实验室操作。”海尔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能化低温存储整体解决方案,同样是国内兴起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刚需。
药明康德正在天津建设一个无人仓。据药明康德工作人员介绍,传统的仓库需要24小时都有工作人员值班、统计信息。由海尔生物搭建的无人货架,则可以实时地获取仓库内、货架上的物品信息。
联网后的低温存储设备,可以实时输出存储信息,省去了大量人力与时间。不少制药公司,将试剂存储在医院的低温设备中,每月派专人盘点医院的使用量、进行结算。“智能设备联网后,能够追溯到哪个人什么时间用了多少,就不用派人每个月去盘点。”一家试剂生产企业销售人员如是说。
海尔生物半年报显示,生物安全柜产品增长尤其显著,收入同比增长141%,成功进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一批高端用户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有力提升了产品口碑与市场影响力。智慧疫苗网、智慧血液网、智慧样本网、智慧试剂网,将海尔生物的主打产品,从一台台冰冷的设备,与人、存储样品等连接后,织就成一张张网。在网上,信息在流通,海尔生物的市值也在随信息而动。
2019年10月25日,海尔生物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青岛科创板“第一股”,也是科创板首只物联网科技生态股。
2020年8月20日,海尔生物披露了2020年中报,这也是他们自上市以来公开披露的首份半年报。在这份半年报中,海尔生物交出了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单。同时,公司股价与刚上市时相比实现成倍增长。
财报显示,海尔生物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95亿元,同比增长3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85.80%。其中,疫苗安全场景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299.28%。
截至10月10日,海尔生物总市值达到222.5亿元。
资本市场与券商,对于海尔生物向物联网领域转型的决心,给予了肯定。华金证券在研报中认为:“看好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生产商向物联网生物科技场景综合方案提供商转型,业务模式和收入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将迎来价值重估。”
“一体两翼”,打造一站式肿瘤诊疗平台
海尔生物决定性的转型,得益于海尔集团旗下物联网金融平台海尔金控,在金融、资源整合方面的支持。同样的转变,盈康生命体系内也正在发生。
盈康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于2010年12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2019年3月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海尔集团公司。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综合服务商和肿瘤医疗服务运营商。
癌症、恶性肿瘤,是公众永恒关注的话题之一。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
手术、化疗、放疗是肿瘤治疗的“三驾马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70%以上的肿瘤需要放疗,40%的肿瘤通过放疗可以治愈。在美国,大约有70%的肿瘤患者使用放疗,而在中国,患者接受放疗的比率仅为20%-30%。
改善肿瘤治疗效率甚至治愈肿瘤是人类美好的理想,但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依然巨大。医疗领域资源整合、信息互通,诊疗流程优化,针对患者的放疗科普,放疗设备生产优化等等,放疗在中国的普及必然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比如,以某跨国药企为例,该公司在中国启动肿瘤创新项目,在县域内打造多癌种的诊疗一体化中心。除了借助AI、5G、大数据等最新技术,这类中心对于区域内各级医院间的联动程度要求极高。然而,2018年由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发起的“中国医联体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项目显示:中国医联体医院之间,普遍存在管理冲突与业务合作矛盾,如医院之间信息系统不兼容、诊断结果不互认等。
盈康生命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即“物联网肿瘤治疗综合生态”的构建。该公司坚持“一体两翼”,从肿瘤治疗设备和肿瘤治疗服务两个维度,推进肿瘤服务领域全产业链的发展。
在肿瘤治疗设备端,盈康生命旗下全资子公司玛西普公司,是大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供应商,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伽玛刀产品供应商之一。半年报显示:玛西普在国内头部伽玛刀的市场占有率逾约50%(市场第一),并率先实现大型放疗设备自主出口,全球装机量100+台;其第二代头部伽玛刀具备国际领先优势,国内首家获得美国FDA和SS&D双认证,同时取得了全球主要市场准入认证,并率先成功打破国际大型公司全球垄断地位,成功在美国实现销售。
在物联网思维下,玛西普不只是制造、售卖放疗产品:除了加速布局肿瘤治疗设备的研发,玛西普正从单一设备向一站式综合场景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转型,为放疗技术与信息化的充分结合、放疗设备国产化的迭代升级、多学科协作发展、放疗技术精准化智能化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与实践方案。
在肿瘤治疗服务端,盈康生命正在沿着“宽”度、横向发展。
近几年,盈康生命收购了四川友谊医院、重庆华健友方医院、杭州怡康医院,并新设长沙盈康、长春盈康。一张上下联动的肿瘤服务网络正在形成,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的肿瘤治疗服务连锁第一联想度品牌”。
以“医患合一的物联网肿瘤康复综合治疗生态平台”为定位,坚持“大专科小综合”肿瘤特色专科,盈康生命一站式的肿瘤康复体验,逐渐得到患者的认可,与公立医院相补充的线下医疗服务体系也正在建成。
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前几个月国内的医疗体系受到重创,4月开始才逐渐恢复。上半年中报显示,盈康生命实现营业收入28337.9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3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92.5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05%。
这份逆市、逆疫情的报告背后,除了人口老龄化催生的重大疾病护理需求增长,物联网技术让盈康生命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自身体内的医疗信息壁垒,让肿瘤筛查、手术、康复、护理等服务,让患者在物联网平台上“一站式”体验,真正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防控重大疾病,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聚焦当前癌症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短板,覆盖了癌症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
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支持及科技发展的前提下,我国肿瘤治疗、精准放疗技术与产能必将实现“弯道超车”,这也为盈康生命这样定位肿瘤治疗综合服务且差异化优势明显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