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特智能:拥抱产业互联网,突破服装行业界限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09 19:49:22

微信图片_20210409194856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源自1995年成立的红领集团,后者曾经是中国著名的服装生产企业。

受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国际贸易纷争等原因影响,我国服装行业整体呈现增长缓慢、盈利水平低、负债率较高的特点。一些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投资建厂,也有不少企业在红海中逐渐被淹没。酷特智能的选择则是拥抱产业互联网,推行扁平化组织架构,实现了从传统制造行业到C2M个性化定制的转型升级。

面对疫情带来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断裂,酷特智能基于自己对制造业升级改造、产业互联网平台构造的充分经验,实现了智能转产,在防疫物资领域开拓了新的天地。

酷特智能深耕智能制造,突破了中国服装企业在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普遍难题,更是突破了服装行业本身,正在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平台生态,向医疗、咨询、制造业升级改造服务商等多领域进发。

“我们不是做服装的,如果大家认为我们是做服装的,那就是误解,服装是进行产业互联网各种尝试的载体。”酷特智能董事长张代理在调研过程中反复向《财经》强调。

从传统走向转型,在转型中激活新动能,酷特智能的转型案例对北方传统产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从传统制造到个性化定制

酷特智能旗下红领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时穿着的西服,就是红领的设计师、量体师和服装制作者们群策群力的代表作之一。

然而,本世纪初的服装业并非如“奥运金装”般光鲜亮丽,而是在恶性竞争中直面生死存亡。很多服装厂互相压价,库存积压问题十分严重。为了不被淘汰,酷特智能选择了创新,并将目标锁定在利润率较高的个性化定制领域。在一片质疑声中,酷特智能以3000人的工厂为试验田,开始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

服装生产的特点之一就是流水线上的每个工作者只固定完成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以高度的专业化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而每个工作者在某一批服装订单中要完成的工序,是统一且不断重复的。把工业流水线和个性化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模式融为一体,是服装领域的一大难题。

酷特智能开启了“工商一体化”的C2M模式,工厂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过去传统的由服装企业开启的“设计-生产-销售”链条转变为由消费者自己设计的个性化定制模式,并将原本耗时一两个月的私人定制,缩减至只需七天。

此外,酷特智能化经验为数据,打破人工量体和制版限制。服装生产必须应对设计不断更迭以及材质、码数的多样性,一直是劳动密集型的典型行业。如何将经验总结为机器数据,如何将匠人与智能制造完美结合,酷特智能几乎是从零开始,进行了很多探索。

酷特智能建立了版型、工艺、款式、BOM四大数据库,包含了百万亿量级的数据,可以满足99.99%的人体个性化定制需要;自主研发了CAD打版设备和打版机床,让电脑自动制版成为可能;独创了三点一线坐标量体法,基于多年的生产经验归纳出19个部位22个数据的量体规范,只需5分钟就能完成身体尺寸的采集。而在传统的服装定制模式中,一个老裁缝一天不休息的情况下最多打两套版。

自我探索、自主研发,匠人与互联网完美结合。酷特智能的智能化工厂是以3D打印的逻辑打造的:将原来的匠人、原本的机器与公司自主研发的RCMTM在线下单平台、GOS团单下单系统、IMDS研发设计系统、APS生产排程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以及WMS 物料管理系统等完美结合,生成了由数据驱动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工厂。

当客户的定制数据输入后,各个环节联动起来,进行3D打印式地输出个性化服装。流水线上,每一件服装都有独一无二的电子标签,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小屏幕。员工通过刷卡就能拿到服装的个性化生产数据。电子标签卡中标明了衣服的缝制、剪裁、熨烫等信息,而相关材料也已经完成了配备。

这一套定制生产的方案和流程,解决了传统定制对于人工过于依赖,价格过高、受众圈层小规模小,时间、效率、成本过高等束缚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酷特智能也解决了占用服装企业巨额流动资金的库存问题,实现了全年“零库存”,甚至是“负库存”。

用流水线进行个性化定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管理模式也必然需要随之发生变化。基于自身的数据驱动、智能生产和相关配套措施,酷特智能将原本的传统组织架构转变为扁平化架构,用他们自己的定义来说,是从管理向“治理”迈进。

酷特智能砍掉了厂长、车间主任和班组长等在内的80%的生产管理岗位,也不再设立请示、汇报、审批环节,而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源点,实现每个生产单元的自组织。

疫情下的智能转产

新冠疫情的发生给服装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疫情拖延了各工厂春节后的复工复产时间,另一方面,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结构,即便是拥有最健全的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中国,也不得不面对需求接连大幅下降,以及全球产业链的断链、短链困局。

根据业绩报告,在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双双下降压力下的酷特智能,上半年虽然也尝试了视频直播带货、微信小程序“酷特小店”等新的销售模式,但其服装业务收入仅为1.3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4.12%。

然而,酷特智能上半年的总营业收入达到3.72亿元,同比增长了41.66%,净利润5034万元,同比增长了53.61%。“意外”的增长要归于酷特智能在另一项业务中的探索,即防疫物资的生产。

为应对疫情,酷特智能也为自己规划了转型路线,实现了疫情下的智能转产,将生产和销售延伸至口罩、隔离衣、熔喷布、口罩切片机等领域,投资建成了医疗器械生产线,取得了二类医疗器械相关资质,进入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清单”。

据介绍,疫情发生后,酷特智能很快也购买了一些口罩机,但是一半以上无法使用,或者生产出的产品不达标。于是酷特智能自己设计图纸,交由合作厂商进行加工再拿回来进行装配,出现问题和缺陷随时进行调整。最终酷特智能用了一个多月做出一分钟可以生产280只口罩的口罩机,在两个月内研发出熔喷布机。

2020年上半年,酷特智能防疫物资收入为2.26亿元,占总收入的60.71%。据了解,目前酷特智能的口罩日产能已经达到1000万只。

疫情下的转身不仅是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新需求,从而产生新的业务增长点,更重要的是酷特智能希望借此证明其迅速反应力和强大的跨界能力:凭借自己在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成熟的企业治理体系,开辟了业务新阵地,打造从原材料、生产机械到产品的新产业链条。

酷特智能董事长张代理对《财经》表示,疫情突如其来,更让人意识到市场和形势的变化是不可控的,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要求市场随着自己而变化,成功的企业就是能紧跟市场变化,满足市场变化,“经过这次试验,我发现产业互联网具备这个能力”。

寻找北方经济的新动能

酷特智能的发展模式中有两大内容:一是以数据驱动打造智能工厂,输出个性化产品;二是基于产业互联网重塑企业组织结构,打造扁平化的企业“治理”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酷特智能是制造业转型的典型案例,我们试图从中提炼出一些适宜于北方经济的突围方法,寻找推动北方经济从现在迈向未来的新动能。

近年来,中国经济南强北弱、南快北慢的趋势愈发明显。仅从经济层面来看,投资周期、大宗商品价格、环保政策、“去产能”等因素确实助推差距的不断拉大,而根本的原因则是南北方在制度包容性、文化偏好(如对创业创新的偏好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以山东为例,比起南方许多城市的保姆型政府,山东各级政府更像是企业的家长。企业凡事从政府要求出发,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市场的反应力和判断力。此外,企业的不同层级之间似乎等级森严,上级制定规章制度,下级服从上级要求,多考虑人脉、人情,而不是从市场出发、从业务逻辑出发。

酷特智能的转型升级是化解这一北方经济桎梏的重要案例之一:诞生于传统行业,凭借其对市场的不断探索、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大胆转型,有效化解北方城市制度短板和文化桎梏。如今的酷特智能已从个性化服装定制的先行军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并将自身的发展模式、经验和技术推广到许许多多的行业中。

“一切都依赖于平台上的数据,企业的一切都是数据化的,企业发展不会因为经营者的变更而出现太大变化。”这是张代理的愿景,他也相信,这套方法可以帮助到那些正在面临传承难题的中小企业。

近年来,谙熟智能制造转型、产业互联网平台构造的酷特智能基于自己在服装领域的成功实践,通过凯瑞创智(子公司)、新动能治理工程研究院为30多个行业,超100家企业输出了咨询以及改造升级方案。

然而,酷特智能的蜕变还在起步阶段。酷特智能在近几年广受媒体关注和资本垂青,被定义为个性化定制领域的模范标杆,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企业规模不足、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布局待完善、品牌定制业务发展缓慢等问题,此外其努力推广的咨询和改造业务也面临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和渠道竞争。

2020年7月8日,酷特智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公开发行6000万股,计划将募集的资金投向旗下“柔性智慧工厂新建项目”以及“智慧物流仓储、大数据及研发中心综合体建设项目”,从而不断提升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酷特智能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是,链接不同产业链,实现跨产业的互联互通、数据驱动,盘活资源、补齐短板,激活彼此的存量制约,从而为全产业提升赋能,让参与者得到进化。拥抱互联网的酷特智能,也已不仅仅是服装企业,而是基于平台生态,向医疗、咨询、制造业升级改造服务商等多领域进发。

未来,酷特智能将如何深耕智能制造,如何解决中国服装企业在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普遍难题,实现其成为“全球性时尚定制品牌”的发展目标,如何完善和推广产业互联网平台,帮助更多制造业企业升级改造等,均对北方传统产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也让人十分期待。

王相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