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13 14:20:50

经过P2P的整治和互联网金融热潮的降温,金融科技的概念开始回归理性。此前一段时间,人们似乎更多关注金融叠加互联网带来的投机性,以及其对金融市场秩序带来的扰动,和各种打着金融科技的幌子引发的乱象。然而,经过疫情的洗礼,人们似乎重新“发现”了金融科技不可或缺的功能。

在重获荣光后,金融科技接下来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上进行正本清源。

金融科技发展此前面临的阶段性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概念要么被过于泛化,要么被人为窄化。泛化时,似乎所有的金融创新它都脱不了干系;窄化时,似乎又专指区块链和比特币等这些看似“神奇”的东西。而金融领域整体的脱实向虚,偏重于在金融领域为创新而创新已经行之有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自然容易被有心人用来炮制各种概念和题材,推出各种钱生钱的游戏。

鉴于此,经历前期戡乱后的中国金融监管者,已明确对金融科技创新的审慎宽容态度,在柔性监管理念下,矢志既要守住风险底线,又要鼓励金融创新,避免伪创新引发市场大起大落的同时,不行“一刀切”之策阻塞创新。

创新之路总面临种种挑战,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尤其在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金融科技更是肩负着疏通中国经济血脉的重任,需要大力发展并普及应用。人们首先需要回归初心,剥去金融科技神秘的面纱,以中性化、工具化的视角来看待和发挥金融科技的实际作用。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人们利用金融科技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其实,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即诞生于电子商务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业态的实践中。由此产生的支付便捷化、大数据采集和应用,以及场景革命等等,为互联网公司率先使用,产生种种良好示范效应,又倒逼传统金融机构迎头赶上加以广泛应用。近年来,一些银行通过应用大数据建模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工具,在风险识别、债务清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是要打通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梗阻,使各种要素畅通流动。这其中,提升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至关重要,这也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其中,金融科技是重要一环。企业和不同经济部门之间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供应链的打通,都离不开金融科技。事实上,中国的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令相关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反哺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实现协同发展。

当前由于“六保”和“六稳”压力,中小微企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它们的发展离不开合意的金融服务模式。到目前为止,强压金融机构进行倾斜性贷款和利率针对性让利,都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需要打开思路,从金融科技的应用入手,推出新的风险识别和定价模型,使得轻资产的和更多以知识资本为主的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更合意和更合适的金融服务。一些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可以加大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

中国现在由于债务累积和实体经济回报率下滑,面临一定的金融风险挑战。更好应对这一风险,要靠加大金融深化的力度。改革开放的前半期,我们主要靠产权改革,靠各种资产的进场来实现金融深化的乘数效应。现在要更多靠金融科技赋能下实体资产跨部门、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更便利的流动,通过资产的数字化表达、计价和交易,来更好实现金融深化,通过更好盘活存量资产来化解金融风险。

以内循环为主体,同时还要辅之以内外双循环,否则不可能形成内引外联的畅达的循环,所以金融对外开放不可能走回头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监管必须迎头赶上,这本身也需要更好利用金融科技,如对各种嵌套进行穿透式监管、实时追踪资金流向等等。

凡此种种,都表明金融科技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前景,值得各方共同努力。

财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