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人福普克药业(武汉)有限公司(下称“普克药业”)收到美国药典委员会的提醒,大意是: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可能会影响产品供应,药企需要提前备货。
这并非复工后的普克药业,收到的唯一一份带着疫情印记的供货通知。此前,该公司收到来自印度供应商的通知:为其供应的原料药将停止供货。3月3日,受疫情影响,印度政府禁止26种药品的出口,其中包括治疗发热、咳嗽的药品。
普克药业在2月26日复工,原本打算大干一场,追回两个多月疫情期间的损失。产能逐渐恢复,从最初只有15%,到3月底,恢复到80%左右。可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航空、海运等交通受阻,切断了部分进口原料与出口产品的路线,为普克药业短期内完全恢复产能、甚至扩大产能,以完成陡增的国外订单,增添了不确定性。
普克药业的母公司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600079.SH,下称“人福医药”),成立于1993年,是湖北省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风暴眼”,人福医药的大部分药品生产、研发、流通等业务,在2020年一季度受到一定影响,甚至有业务板块一度停摆。在武汉“封城”期间,人福医药转而服务于当地防疫指挥部的物资采购与配送,也保有了一线生机。
一位药企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分析,受疫情影响的制药行业生产,会在二季度逐渐恢复,甚至会有爆发式的反弹增长,将在下半年恢复到正常状况。
放眼全行业,作为国民健康的刚性需求提供者,中国制药行业虽然短期内受到打击,从中长期来看,机会大于危机,“尤其是在此次疫情后,各级政府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投入,将会大幅增加”。人福医药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个乐观的看法,在国内制药行业颇具代表性。步入4月,虽然不少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还未完全复工,药品生产、物流能力渐次提升,医院的临床试验项目也才刚开始恢复,但制药行业、资本、地方政府,已经形成共识:经此一“役”,中国制药业的“大逻辑”并未改变,生产与供应能力依旧是最大底牌,创新、研发能力仍受追捧。
药品生产仍存不确定性
2月26日,普克药业的复工申请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为了复工,普克药业制定了一本厚达50多页的操作规程,内容从如何消毒、防护,到员工吃饭、交接班、住宿等的流程,事无巨细,穷极所需。
“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各类物资,采购了两个月消耗的口罩、消毒液、体温计、喷壶等。”普克药业副总经理安永宏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位于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的普克药业,主要生产软胶囊口服制剂,2019年,普克药业出口了超过20亿粒胶囊,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使用的原料药、辅料等物料,多来自印度、美国、欧洲的供应商。
往年,普克药业除了过年期间的七天假期外,全年保证100%产能,但在今年2月底复工时,仅有15%的产能,到3月底才逐渐恢复到80%。
疫情期间产能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员工无法到岗。自1月23日武汉“封城”,到2月中旬,全市封闭社区,武汉市内的所有公司都面临城外员工回不了城、城中员工出不了社区的局面。
另一方面,生产原料的供应也受疫情波及。彼时,武汉市乃至全国的运输行业基本停摆,普克药业虽然仍能每天有几个集装箱进出武汉,解决一部分急需的物料输入,以及产品出口物流需求,但整体运输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运输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不只这一家子公司,发生在2020年一季度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福医药一季度整体的药品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影响从1月下旬开始,整个2月份尤其严重,3月中旬以后,影响相对小一些。
除了产能被打折扣外,人福医药的部分生产线还因疫情做出调整,其中一个投资约2000万元的生产线,于春节前建成,原本用于生产无菌高端制剂;该生产线在1月29日拿到相关资质后,转而生产酒精、84消毒液。这些防控物资的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几乎只是稀释和分装。
“防控物资的生产,肯定还得持续一段时间,等疫情彻底结束后,我们再按原计划,逐步恢复到无菌制剂或者药用辅料的生产。”上述生产线负责人表示。
一方面生产跟不上,另一方面大多数医院的多数科室不开张,让这个围绕着医院、药品做生意的行业,在一季度的数据有些难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医药行业在2020年前两个月,利润同比下降10.9%。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认为,2020年一季度,中国医药制造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影响,医药企业不同程度延迟开工,停工停产、运输受阻、物流管制等情况,给药企的经营带来了明显影响。尤其对于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短期内甚至将面临资金链断裂和倒闭的风险,料想整体经营惨淡。
不过,业内预计,尽管一季度增速放缓,制药行业在二季度可能实现高速增长,全年将逐渐趋稳。
随着4月8日武汉“解封”,公交、铁路等交通系统陆续恢复,武汉市的工业生产渐次回归正常轨道。安永宏估计,其公司的500多名员工可以实现全员返岗。
一位人福医药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集团拥有1.5万多名员工,截至3月底,18家以生产为主的工业企业,实现80%复工,到4月份,这一数据能达到100%复工。
疫情的反弹,尤其是局部的聚集性感染,仍然是管理者担忧的事。为最大程度减小感染的可能性,总公司要求下属子公司严格按照复工方案执行,员工在生产、饮食、住宿、通勤时做好防护,保持安全距离。
国内疫情的稳定,让一切回归正常秩序看到希望,不过,仍处高峰期的国外疫情,尤其是欧美、印度等国的状况,为依赖国外原料、市场的业务板块的100%复工充满不确定性。
海外疫情的限制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传导到药品市场上,最先感知到的是治疗发烧、咳嗽、感冒药品的需求与订单。
1月初,武汉的疫情渐近大暴发之时,欧美国家虽未受波及,但民众已经早于政府行动,开始抢购治疗感冒、发烧、咳嗽的药物。截至3月底,主要生产此类药物供应海外市场的普克药业,获得的国外订单比2019年同期增长50%到80%。
然而,面对可观的订单,普克药业难以全部完成。
不仅“原料药、辅料等物料涨价严重”,安永宏还在担心断供的风险。随着新冠病毒在国外的传播扩大,各国港口、航空港、铁路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更意想不到的是,国外供应商的减产、出口限制,也让依赖原料进口的普克药业,赶出口订单充满不确定性。
3月3日,印度对外贸易总署发布通知,宣布禁止26种药品的出口,包括扑热息痛、替硝唑、红霉素、克林霉素在内的26种原料及其制剂的出口。庆幸的是,整体看,印度原料药供应断供,因占比不高,对国内药企的生产影响不大,它们可以采取更换供应商的形式予以弥补。
普克药业有一种物料原本有三家供应商,印度一家公司是第一供应商,现在不得不做出变更,从第二、第三供应商处加大采购。但这种变更不是一蹴而就,先要走一些程序,这意味着不但时间滞后,能不能拿到物料也有不确定性。
3月3日印度政府限制的药品,均是感冒药、抗生素相关产品,受此影响的中国药品批文达到8842个。不过,一个月后的4月7日,其宣布解除其中24款药物的出口禁令,但会首先供应本国市场。
3月16日,制定药品标准的美国药典委员会,给普克药业发来通知。“通报我们紧急备一些货,他们预测到后续有可能会有一些影响,有可能停产一段时间。”安永宏说,“我们把明确的需求量告诉他们,利用最近两周时间帮我们赶一下。”
尽管该公司在春节前曾采购过原料,以保证安全库存,安永宏仍担心供应商后续的停产和涨价。目前看,“在原料药、辅料供应方面,我们预测4月份应该能放开一部分,会有很大的改观,最起码运输不成问题”。
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与数据统计滞后所限,安永宏未透露普克药业在疫情期间的海外销售状况。不过,他告诉《财经》记者,在与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充分沟通下,物流方面有保障,部分原料与产品出口“在武汉‘解封’后,加紧赶工,追上订单量”。
国内药品临床试验延后
新冠肺炎疫情对制药行业的“打击”,除了直接的生产,在产品研发端,也受其所累。
疫情中,武汉市的医院疲于应对,医务人员全力抗疫,新冠肺炎以外的病人,大多无法正常就医,因而一些正在进行中的药品临床试验,被迫中止或者延后。这背后,是药企药物研发的进度被滞缓了。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临床试验,是药品研发中验证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阶段,通常是在医院里进行。
这几乎是全球新药研发短期内都面临的问题。美国药物信息协会(DIA)的一项调研显示:在疫情中,创新药临床试验的秩序被打乱,约四分之三的企业认为影响显著或巨大,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临床研究项目暂停。
3月底,《财经》记者采访多家位于武汉的生物制药公司,大多数还没复工,其中多数是与普克药业同处一个园区的公司。
“医院抽调所有的人力、物力放在疫情上,大多数科室正常接诊、治疗都会受到影响,相应的临床工作无法开展。复工的意义不大。”武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
上述药企负责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面向国内市场的新药、仿制药,在临床试验、注册审批等方面,的确都受到疫情影响。
研发型的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工作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委托给CRO公司,都是按阶段付费,临床研究进展慢,意味着融资将放缓。
这些创新企业报表上大多数都是一直亏损,需要通过一轮轮的融资来推动研发项目发展。况且到了临床阶段,花费会随着I期、II期、III期呈指数级增长。“如果不能一轮接一轮地进行融资,会遇到困难。”上述生物制药企业负责人分析,“科学家创业的创新药企业,本身就有成功有失败,疫情的影响,失败的会增多。”
尽管临床研究受阻,与新冠病毒相关的药物、疫苗研发,因在疫情期间获得政策“绿灯”,相关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备受青睐,其中已经有疫苗在研与进入临床阶段项目在手的公司,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
《财经》记者统计了12家与新冠肺炎相关的上市公司,1月20日至4月15日的股价,其中10家公司股价增长,4家增幅超过30%,2家增幅超过110%。其中,康希诺生物因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于4月12日已启动II期临床试验,其股价增长112%。
主要产品出口美国的普克药业,目前无需担心上述临床研究延后、融资等的影响,安永宏向《财经》记者透露,该公司的一款产品在3月下旬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批,“在国内申请注册的产品,肯定是受到影响的”。
不过,业内普遍预估,进入4月,这些影响都会逐渐减弱,最终药业会回到正常轨道。
危中有机
对于公司全年的业绩,安永宏并没有太多忧虑,甚至宣称,“我们计划在原有产能的基础上,扩大20%,公司正在招聘新员工。”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制药企业形成的冲击,毋庸置疑。E药经理人3月中旬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包括化学制剂、制药装备、生物制剂等在内的公司,约45%的企业认为疫情对2020年上半年经营影响较大,只有不到2%认为没有影响,约6%的企业认为影响严重。
不同于餐饮、交通、旅游等行业在疫情中受到的毁灭性打击,面向全国整体市场,提供刚性需求产品的制药行业,短期的危机过后,仍会迎接持久的发展机遇。
很多的药企寄望于,虽然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很大,接下来的九个月,有望把一季度的耽误抵消掉。“全年来看,不仅不会下降,还会比去年完成的订单量更大。”安永宏说。
4月2日,在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英国生物工业协会、阿斯利康共同组织的专题讨论会上,与会的制药行业、金融投资、地方政府人士,均看到的是此次疫情过后,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机遇。
“未来做新药研发的公司,将会有一些集中在抗疫方面。”中金公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郭榕榕在上述会议中分析,疫情期间观察了100多家公司,中国医药企业在一级、二级市场上,整体表现超出其他行业;中长期看,医药行业发展的大逻辑未发生变化,结构性的调整、创新仍在进行,“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医药行业在疫情后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公司还是要有创新,在自己领域要做领导者,在资金寻找中对估值要有理性的认识”。
在疫情好转后,人福医药迎来了各级政府、发改委的多次调研。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多次调研之后,公司收到一条反馈信息:疫情中,反映出国内生物医药方面的一些不足和短板;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公共防疫的需求会引起重视,各级政府在医药创新、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研发方面的投入,将大幅增加。
人福医药上述负责人判断,“对全行业来说,危中有机”。整个行业,从4月开始的二季度,是恢复期,可能还会出现反弹增长。“疫情期间,好多病人该做的手术没做、该看的病没看,累积到二季度放开,形成爆发期。到三季度、四季度,便能回到正常发展状态了。”
交通、物流会慢慢疏通,原料药、辅料也会逐渐恢复供应。对于药企来说,4月份将是一个竞争的档口:不仅要抢订单、客户,抢物料,人才竞争也提上日程。
“我们发出了不少招工启事,此前到外地工作的武汉年轻人,不少还隔离在家,或许可以到家门口的公司一试。”安永宏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