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汽协秘书长付炳锋:中国车市远未见顶,未来年销3500万辆可期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14 12:36:32

中国汽车工业远航的道路上遍布迷雾。连续两年负增长的车市本在去年底回暖,却在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恰逢全球汽车业遭遇百年未有的技术巨变,本需要互相协作探索未来之时,又遭遇全球自由贸易格局动荡。时值中国车企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时刻,中国汽车工业亟须理性看清现状,积极应变以求未来。

今年8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汽车组织(OICA)主席付炳锋,连续一周奔走于北京、上海、长沙,在第九届中国汽车论坛及2020中国汽车新消费论坛与业内共话未来发展。在此期间,他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对中国车市现状、前景,贸易摩擦波动对产业界影响等诸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汽协数据显示,7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1万辆和21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9%和16.4%。累计产销情况看,1月-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31.4万辆和1236.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8%和12.7%,但降幅相比于1月-6月分别收窄5.0个和4.2个百分点。

在付炳锋看来,今年下半年车市将平稳发展,全年同比汽车消费降幅将逐渐收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远未见顶,目前正处于行业调整期。基于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增长,中国汽车年消费突破3500万辆不是问题。

近来,国内车企陆续被爆停工、裁员,乃至破产重组,其中除了如流星般的新造车势力,也不乏当年的明星公司、上市企业。对此,付炳锋认为,过去几年里相关企业盲目扩产导致过剩,又忽视发展技术和产品,如今已经回天乏术。目前,它们只有尽快寻找合作伙伴,拼抢出企业的转型生存空间,抓紧盘活资产,积极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不能抱有幻想,要面对现实。

近期复杂的贸易局势,打乱了中国车企走出去竞争的步伐。付炳锋表示,基于庞大的市场、基础建设及消费需求,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策源地。未来,中国车企有望引领整个智能时代的汽车业。

16

 

 

边缘车企要抓牢最后的救命稻草

《财经》:疫情加速了汽车产业提质增效的步伐。虽然淘汰落后产能有助行业良性发展,但现阶段尾部企业的衰落过程是否太快、太惨烈了?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付炳锋:落后产能的衰落越发显著。除了明面上的,还有一些潜在的、未被聚光灯聚焦的企业,它们产能不落后,但也存在过剩。近年来,很多企业都热衷新建产能,忽略了技术、产品、品牌的创新。等到产能建好了,反而基础不牢,造成如今的困难。

《财经》:您觉得它们还有救吗?

付炳锋: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然淘汰。我建议它们面对现实,抢抓机遇,看自己不行了,得尽快盘活资产,积极自救。在产能过剩、且市场需求面临重大调整的当下,抢抓机遇最为关键。必须得拼、得抢,等是等不来的。

《财经》:您说的机遇指什么?

付炳锋: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去抢夺企业战略调整的空间。现在的竞争已经全然不同,造出车就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大车企都在强强联合,小的、抗风险能力弱的车企,再不寻找出路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我说话是比较柔和的,避免刺激已经很难受的企业。我告诉他们,你得赶紧找合作伙伴,把有效资产盘活,不要抱有幻想,要面对现实。

《财经》:它们能否基于中国汽车庞大的消费市场,找准、吃透一块小市场,利用长尾效应活下去呢?

付炳锋:我对此并不乐观。汽车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巨变,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迭代,又加上互联网的全新商业模式,企业要适应生存已经不易。如果一家企业没能力维护产能,光是处理库存就是难题,更何谈产品创新。

《财经》:您怎么看行业的整合节奏?

付炳锋:在我看来,一切会在未来三五年内尘埃落定,挺不过去就直接关门了,等不到下一个战略机遇期。现在行业集中度非常高,马太效应十分显著,竞争异常激烈。

《财经》:在加速整合的过程中,业内盛传多年的央企合并是否会加速落地?有观点认为,传统的三合一难以实现1+1+1>3的效果,需要新的思路破局。对此,您怎么看?

付炳锋:这是个热门话题。我觉得,传统兼并资产的方式意义不大,央企会逐步展开联合。最好的办法是,让各家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建立联系,分享技术平台,提升整体竞争力。如果涉及资产重组,则势必伴随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变化,这里面的难度不小。

《财经》: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自动驾驶为主的新四化耗资巨大,即便是巨头也是独木难支。合作会是未来的主基调?

付炳锋:面向未来而言,研发依然是企业最重要的能力。当然,企业要量力而为,必要时考虑展开合作。事实上,在大企业间这种合作比比皆是,比如丰田就在中国找到了比亚迪,作为布局电动化的重要伙伴;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也试图打造共有技术平台。所以啊,小企业再不主动寻求合作,机会就从指缝溜走了。

中国将引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向

《财经》:您如何看待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会不会打乱中国车企的发展节奏?

付炳锋:我对中国有信心。我相信,国家的政策制订会愈发科学,也将继续坚持深度开放。在当前逆全球化观点盛行之际,我们用开放的态度释放了信号——继续和国外接轨,继续学习国外先进治理经验。汽车全球化特征将来会更明显,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但都是同一个产业,无须过多地担心逆全球化问题。在我看来,目前的经济环境是有它自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运行规律的。美国想颠覆掉WTO规则并不容易,各国早已相互依赖。咱们有句古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大洋彼岸的巴掌一直举着要拍,而我们自有策略,要肩负大国责任,就不着急应和他拍巴掌。即便未来发生了极端风险,我相信会有充足准备。事实上,两年前我们就已经以举国之力在竞争性较强的领域开展创新研发了。

《财经》:汽车领域是否会遭遇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是否要以举国之力进行攻坚?

付炳锋:未来存在核心技术被封锁的可能。以前全球尊重贸易规则,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企业正是受益于全球化充分合作的产业。如今,在新的风险环境下,我们正在以举国之力攻克受制于人的技术,如今也有了可观的技术储备。

《财经》:类似于芯片之于智能手机,在汽车领域不会遇到这种核心技术的阿克琉斯之踵吗?

付炳锋:对于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我们难在不是从0到1,而是缺乏规模化生产,成本过高。很多东西我们都能自己做,水平差距也不大,就是制造成本比较高。比如相近的替代产品,价格比对方高了一两倍,如果在汽车上集成应用,会新增很大一块成本。汽车是个大产业,现在看来应该发挥内部市场的巨大潜力,优先使用自己的东西,用上个五年十年,技术、产品就成熟了。不用自主产品,一直采购成熟的进口货,用习惯了就会让自己在成长路上背上包袱。

《财经》:汽车产业是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在大浪淘沙下,我们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企业。过去几年,它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海外,试图让中国汽车走出去,但以目前的国际环境,它们是否还能走出去?如果要走,应该怎么做?

付炳锋:未来的变数很多,我们要紧跟变化本身,走着瞧。中国车企出海势在必行、大有可为。不同于以往靠性价比的出口方式。五年以后,具有智能网联领先功能的民族品牌汽车,将直接进入全球汽车竞争市场,我们将输出成熟而优秀的产品。

《财经》:您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这一关键领域,具有关键性的领导力,从而实现在全球竞争中的换道超车?

付炳锋:技术革命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和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智能汽车换了心脏、血液、神经系统,不但带来了新的消费体验,更掀起了能源革命,更有新的商业生态。中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逐渐成为电动化、人工智能的技术策源地。欧美很多汽车巨头,都把未来智能化、电动化的研发总部放在了中国,和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我相信,由于市场和基础设施优势,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引领下一个智能时代汽车行业的发展。

《财经》: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回暖?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新能源汽车消费终于转正,这会是此前调整期的拐点吗?

付炳锋: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产业发展期。从技术创新到示范运行再到产业化,在整个产业成熟前,它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变化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下滑背后,就和疫情冲击、政策调整相关。比如,从经济效益来看,新能源汽车比传统燃油车更适合出行市场,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出行服务行业就削减了采购计划,从而影响了新能源汽车销量。

《财经》:伴随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社会生产逐渐恢复,您怎么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付炳锋: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60万辆,应该可以达到2012年制定的相关规划——2020年累计销售500万辆。我认为,需要从更高的维度去看待新能源汽车。这是战略新兴行业,是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国家、企业、社会各界投入巨大,电动化是未来必然的方向,新能源汽车正按着原定战略逐步向前,销量不断攀升,整个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

《财经》:您认为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哪些政策扶持?

付炳锋:长线、短线的政策已经密集发布,现在考验的是政策落地。我觉得,为了对冲紧急事件的消极影响,下点政策猛药理所应当。不过,“药力”终究会逐渐减弱,为此,要用长效政策去平衡市场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下乡为例,就是希望发挥新能源汽车在城乡的优势,比如充电便利、无里程焦虑,引爆农村市场消费。同时,我们会在下乡环节中,调研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定对应政策予以调整。比起低端新能源汽车市场,高端市场消费者认可度很高,依托需求拉动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除了低端市场仍需一些政策外,整体正逐渐走向需求拉动消费的良性道路上。

未来年销3500万辆可期,产业界得有信心

《财经》:您怎么看待今年的汽车消费市场?

付炳锋:业内普遍认为,若无突发极端国际事件,中国经济在下半年继续向好发展,汽车的全年降幅会进一步收窄。去年底,我们预测今年汽车销量会和2019年相持平。目前看来,今年上半年汽车少卖了约200万辆,相当于丢失了一个月的销量,要完全补齐还是有难度的。相比去年同期,今年下半年汽车消费会有所增长,全年汽车销量下滑将收窄至个位数,可能在8%左右,我们还有5个月的时间,今后汽车市场总体应该还是向好的。

《财经》: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2888万辆,就在业内期盼次年突破3000万辆时,连续两年遭遇车市负增长。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情况,是中国车市已经达到顶点,还是成熟汽车消费市场的周期性盘整?

付炳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车市迎来了平台调整期。又赶上今年暴发的新冠疫情,让汽车销量跌到了谷底,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财经》:您觉得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后劲如何,市场消费的顶点在哪?

付炳锋:一个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和国民人均GDP之间,两者正相关。西方国家汽车保有量达到高点时候,人均GDP已经有2万美元了,今天欧洲和美国人均GDP达到了4万美元,而我们现在人均GDP才刚过1万美元,说明还有很大的空间。我觉得中国车市远未见顶,未来会迎来稳定的增长期,年销3000万辆不是问题,3500万辆也在预料之中。

《财经》:新的消费环节下,会带来哪些变化?

付炳锋:汽车消费将改变现有的营销模式。传统4S店的巨额成本让汽车行业不堪重负,中高级以下品牌的4S店大多靠售后维修勉强过活。过去干什么车都挣钱的“富养时代”已经结束了,汽车将走入个性化消费的时代,营销服务也将变得越发智能。我觉得车企应该俯下身去,好好研究客户、研究技术趋势、各种营销新模式,去适应市场需求,塑造自身的品牌。

《财经》:感觉您对未来比较乐观。

付炳锋:我觉得业内多做一些积极和稳妥的准备也是应当的,企业可以经营得更稳健。同时,要在当前的挑战中积极寻找机遇。我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有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们要保持这个信心。

李皙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