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平: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风云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15 18:58:51

在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初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中国香港证券市场成为中国企业进行融资,进而实现规范发展、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

自1992年起,在高层的推动下,中国内地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证券市场,H股上市是其中一股重要力量。1993年7月,青岛啤酒(600600.SH)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只H股。随后,上海石化 (600688.SH)、马鞍山钢铁(600808.SH)等共6家内地国有企业同年在港成功发行H股。

蔡洪平生于上海,插过队,当过海军雷达兵,在H股热潮开启时,他参与了上海石化在香港、纽约两地上市的过程,并由此转型开启了20年投行生涯。

蔡洪平先后在百富勤、瑞银、德意志银行任职,帮助众多中国内地优质民营企业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碧桂园(02007.HK)、复星集团(00656.HK)、SOHO中国(00410.HK)和巨人网络等广为瞩目的上市均为蔡洪平手笔,他被媒体称为“首富园丁”。

蔡洪平以定价激进著称,不少发行市盈率连连打破市场纪录,他认为,外资投行仍旧以老眼光看待中国上市公司,没有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发展,而他要为企业负责。

规范化的资本市场帮助了企业融资和发展,中国内地企业也大大增加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如今,优质的中国内地企业已经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绝对中坚。

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财经》杂志对话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听他讲述中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风云。

首批H股上市

《财经》:您能讲讲H股因何而生吗?

蔡洪平:H股的创立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独创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今天很多大的央企都在香港发行了H股,把香港资本市场从一个只有4000亿美元的市场变成现在将近5万亿的市场,从一个原来地区性的资本市场变成全球性的资本市场之一,这是一个创举。

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荣幸参与了第一批H股的创立和筹建。我当时作为第一批H股龙头上海石化的代表,参与了上海石化到香港和美国两地挂牌上市的里程碑事件。

《财经》:上海石化H股上市有什么背景?

蔡洪平:第一,企业角度来说,我们发展碰到了问题。上海石化当时属于财政部管辖的五大央企之一,虽然隶属于中石化,但是财政是归中央的。当时乙烯工程完成以后,上海石化的负债率达到86%,当时的负债利息是12%。1992年庆祝上海石化建厂20周年的时候,我们给朱镕基总理的报告中写:“如果按照1992年12%-16%的利息计算,我们要还债还到2008年,而石油化工的毛利率只有不到12%,净利率只有7%-8%,12%以上的利息怎么还得清呢?”所以当时我提出,要么国家承担负债,要么债转股,要么国内上市,没有提到香港上市。

第二,机缘巧合,上海石化被批准到香港上市。当时我们写信给朱镕基总理汇报前述企业发展问题,不到一个礼拜,得到总理批复,“建议上海石化这样的企业通过规范化改制到香港上市”。就此,启动了这项安排。

后来我才知道,之前正好有一批香港财经人士,由香港联交所主席李业广先生带队,包括梁定邦、史美伦等,到北京见了朱镕基副总理,讨论香港资本市场发展问题,让内地的企业到香港上市是当时一个考虑。正好谈了没多久,上海石化送来文件。

第三个因素是1992年8月,深圳发生了“810事件”,表明国内证券市场尚欠成熟。

这几个因素凑在一起,上海石化就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到香港上市的试点企业之一。

《财经》:当时推进过程如何?

蔡洪平:当时由国家体改委牵头,联合多个部委办,组成中国企业赴香港上市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很荣幸我是工作小组中一名来自企业的参与者。

我们没有《公司法》怎么办,就以规范意见来做。财政部为了会计准则的接轨,改了六次,出了六个文件改会计准则。包括土地成本评估,我记得当时有国资委,还有土地局,各个部委办大家群策群力想办法。

当时由中央选了9家企业,非常科学也非常艺术,9家企业代表9个行业,代表9个省市,就轰轰烈烈地启动了。

1992年计划启动,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率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挂牌,7月26日上海石化上市,速度非常快,这段历史非常难忘。

朱镕基副总理曾表示,上海石化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市,整个企业被会计师、律师、评估师翻箱倒柜翻了个个儿,使企业重新建立了一套制度,知道了真正如何做企业。

《财经》:首批H股上市,有什么阻力吗?

蔡洪平:企业非常不适应。当时我是上海石化办公室主任,最初上海石化是企业办社会,企业有法院、公安局、监狱等,都由企业管理,后来全部切割开,政企分开,后勤非核心部门剥离,创造了整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型。

剥离过程中的阻力很大。我们当时把城市功能包括公安局、法院、学校、医院、街道统统切割掉,交给地方政府,还把非核心生产经营的企业,比如工程公司、后勤部门这些围绕生产来服务的部门也剥离,归到了中石化。

后来,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的上市,很多模式都来自于第一批试点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所以上海石化的上市是一个很难忘的故事,非常难得。

开启投行生涯

《财经》:什么契机让您决定进入投行业?

蔡洪平:那个时候,很多外资银行都发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是最大的发展机会,一块处女地被开发了,纷纷在招人,其中有美林、摩根士丹利、百富勤等。百富勤来找我,一拍即合。我想,到那个领域里面也是帮中国企业改制,帮中国企业上市,做的还是中国企业的事,于是就到了香港做了投资银行,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财经》: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做民企赴港上市业务?

蔡洪平:这首先来自于生存的考虑、商业的考虑。H股做完以后,1997年百富勤倒闭,倒闭之后被BNP收购,改叫BNP百富勤。BNP百富勤并不是纯粹的全球大投行,不像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这些非常经典的世界级投行,大央企如中石化、中石油不会请BNP百富勤。所以那个时候,当高盛做中国移动的时候,我们干什么?我想做民营企业是一个方向。

我做的第一家民企是恒安国际(01044.HK),从1997年开始做,1998年上市,到现在也是明星企业。此外,还有长城汽车(02333.HK)、魏桥纺织(02698.HK)、玖龙纸业(02689.HK)、碧桂园、SOHO中国、复星集团等。

那时我几乎一个季度“创造”一个首富。实际上首富不是我们创造的,是资本市场给的,我们只是一个首富推手。

《财经》:您是如何拿下这么多优秀企业的上市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例子吗?

蔡洪平:1997年我去福建上课,恒安国际的副总休息的时候来问我,说蔡总我们可以上市吗?我说可以啊,你们做什么的?他说我们做妇女卫生巾的。我一听这个业务我不熟。后来我就去了泉州,一看这是好项目,说我可以帮忙,项目就拿下来了。

想不到这一年多的过程中,我们(百富勤)倒闭了。顷刻间,很多人抢我们手头的单子,还抢我们的人。恒安国际就被一家英国老牌投行Jardine Fleming拿走了。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市场,市场跌得一塌糊涂,我跟梁伯韬两人商量以后决定12倍PE买断恒安国际的发行, Jardine Fleming只愿意出9倍,我们把交易重新夺了回来。

后来,恒安国际成为1998年全球最好的IPO发行。恒安国际CEO许连捷先生现在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样板,也是全国政协常委,带动了一大批福建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

《财经》:在当时的港股市场,您以定价激进著称?

蔡洪平:我参与的IPO都是溢价发行。以前香港市场被美资银行统治的时候,一般是IPO折价发行。我在百富勤做的交易,一定要有中国溢价。

所以当时在香港,民营企业都来找我,说想要发股票发得好就找蔡洪平。

后来《香港经济日报》直接有一版话题,说你想要成为首富不能不见老蔡。其实我只是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出于良心和对中国企业的负责,把高速增长的优质企业通过投资银行的平台介绍给了全球投资人,让他们看到优秀的企业,看到迅猛的增长,同时给出相应的价格。

《财经》:民营企业家和国际资本市场投资者如何与对方打交道?

蔡洪平:上市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我是两边教育。

一边教育企业家如何符合国际规则,把坏毛病改一改,从言谈举止、喝水抽烟都要进行教育,还有如何符合香港国际上市规则。

另一边我要教育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企业通过6个月至7个月的准备,符合国际标准了,投资者就得给它相应的估值和价格。

冯奕莹 郭楠 陆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