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如何赋能升级?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16 13:36:53

“老铁们,同样是大豆,产自北大荒·九三·大西江农场的豆浆专用大豆,磨出来的豆浆口感非常好,产业链条全程可追溯……”11月19日,拥有156万粉丝的主播孙西尧在快手直播中推荐了产自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的豆浆豆。

今年虽然受到秋季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大西江农场种植的14808公顷大豆“百粒重”仍然达到21克至22克,较往年增重2克。该农场种植的4480公顷玉米和917公顷的高粱,亩产也较历史产量均有所提升。然而,大西江农场种的大豆、玉米、高粱的亩产效益仅在500元至560元,与持续一年的付出投入相比仍然偏低。

11月初,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宣布,2020年黑龙江粮食作物面积共达到2.155亿亩以上,在三次台风影响下依然实现“十七连丰”目标,但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963.8亿元,同比增长2.9%,仅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黑龙江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显然还未完全发挥出来。

从自然条件看,黑龙江在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北黑土带、东北玉米带、安达草场均为世上稀缺的农业资源。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冲击形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土地广袤,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每逢冬季,休耕的土地为冰雪所覆盖,病虫害发生率低,也无须投放过多化肥或农药。

如何才能完全释放出黑龙江农业的经济效益?去年11月,黑龙江省与德勤(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始尝试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思维视角、逻辑基点,赋能黑龙江的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引导基金、区域营销等,体系化助力产业升级发展。

今年11月4日,进博会举办之机,在上海举行的黑龙江省食品产业合作交流会(下称“交流会”)上,先正达、路易达孚、嘉吉、罗盖特等10多家全球农业和食品企业高层与黑龙江地市领导进行对接,并发布了《黑龙江食品产业发展机遇》。该报告提示,如若黑龙江食品工业转化率上升至1.0,该省食品产业规上营收将增加近3400亿元,全省规上工业总营收将增长近四成,黑龙江立足农业优势,挖掘食品产业潜力巨大。

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刚毅告诉记者,当下农产品从黑龙江生产出来,运往山东等地加工,最后送至北京等一线城市销售,呈线性走向,还没有形成闭环。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如果强化黑龙江农业的品牌效应,促使消费者对黑龙江农产品的认可度不断增强,或将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回流。

一产优势蕴藏食品工业潜力

红星农场的清晨通常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苏醒。地里还能寻得些秸秆的痕迹。

红星农场始建于1951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较早的国有农场之一,现隶属于北大荒集团。在农场2007年落成的有机酸菜厂的流水线上,浅黄色的“亲民”牌有机酸菜被密封进标注着450g的包装袋里,每袋售价12元,价格较普通酸菜高出一至两倍,成了红星农场的招牌产品。

然而,农场其他粮食的经济价值尚未充分释放,仍然困扰着红星农场董事长姜耀辉。“土地轮作要求必须种植大豆,几万亩地的大豆出口至今没找到,存量大豆卖不完,就得背着损失。”姜耀辉介绍,目前,“亲民”牌有机农产品共有六个系列,以面粉、面条、杂粮等产品为主,均属初级加工的农产品。

姜耀辉告诉记者,黑龙江的农业生产中已经实现了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后端的加工依然是短板。诸如当地超市里贩卖的许多农产品原材料来自黑龙江,却在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加工好后再卖回来,究其原因是本地农产品产业链不完善。“我们的马铃薯拉过去,能拉多少薯片回来?我们为什么就没有人干?”

某种程度上,姜耀辉之问也正是黑龙江食品工业实现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粮食相对过剩、粮食库存高企已成为黑龙江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亟待破解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19年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4338千公顷,排在河南、山东之前,是中国种粮面积最大的省份。黑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7503万吨,连续九年位列全国第一。其中稻谷产量2664万吨、玉米产量3940吨、大豆产量781万吨,也均夺得全国头筹。

然而,如果将黑龙江的农产品开发与销售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黑龙江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产粮大省的地位的匹配度仍有待提高。《财经》记者查阅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2019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1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82.5亿元。同为产粮大省的山东,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16.4亿元,河南则为4635.40亿元。

这种错位是如何产生的?有观点认为黑龙江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重要、粮价相对较低,是造成农产品价值没能获得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

多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粮价受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一位管理过黑龙江粮食收购资金的领导曾在上世纪90年代表示,“不能有粮的时候对我们黑龙江搞市场经济,放开市场,卖不了不管;没粮的时候对黑龙江搞计划经济,内蒙古玉米5毛2,黑龙江4毛8。”

但黑龙江的粮食收购市场已基本放开。2016年黑龙江已经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生产者转为随行就市出售玉米。黑龙江粮食局数据显示,2018年秋粮收储中,黑龙江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868.8亿斤,其中市场化收购633.4亿斤,占收购总量的73%;水稻市场化收购占比53%,首次改变了多年以政策性收购为主导的格局。

要让黑龙江农业释放出更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关键还是在于增强产业链下游的发展后劲,提高农业一产与下游食品工业的发展匹配度。

王刚毅介绍,粮食的仓储流通与加工在农业产值中占很大比重。黑龙江省拥有很高的玉米产量,但玉米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中下游大多不在黑龙江本地,而在吉林和山东。农业生产上游的投入品、栽培技术、机器设备等相关产业大多也不在黑龙江,而在河南、山东等省份。黑龙江虽然粮食产量大,就其附加值和在产业链上的价值分配而言,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据黑龙江省粮食局的数据,以主营业务收入/玉米加工量计算工业加工增值效果为例:2019年,黑龙江省用于工业加工的玉米,每斤产生收入1.025元,与每斤0.7元的价格相比,增值比例仅为1.46,而发达国家可达5倍以上。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向记者指出,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贸易大国,还不是粮食强国,农业大省的经济相对落后,在黑龙江的表现也较为突出。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大包装到小包装、由粗包装到精包装精准对接市场,以工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促进形成“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格局,将有利于提升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活力。

德勤(中国)区域经济咨询领导合伙人黄河指出,立足农业优势,黑龙江食品产业蕴藏种植提效、工业转化和区域承载三大潜力。以玉米为例分析,如果从种子和模式两方面进行种植提效,黑龙江玉米亩产由420公斤提升至480公斤(内蒙古当前水平),可保障近10家60万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

引资本建产业链曙光初现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农业加工业发展呈现“U”字型走势。王刚毅介绍,过去黑龙江粮食产量大,发展出一些粗加工产业,随后逐步萎缩。近一两年,黑龙江开始引进更多资本,中间料、饲料生产等企业入局后,加工业发展出现向好的态势。

2014年以来,黑龙江的农产品加工业一直呈现出连续滞涨的被动局面。2017年9月,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关于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作。黑龙江开始举全省之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截至2019年10月末,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77家,营业收入实现2215.4亿元,同比增长8.8%。

总投资70亿元的新和成生物发酵产业园是近年来黑龙江省“百大项目”之一,也是黑龙江发展粮食加工的重头项目。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柏藩介绍,公司曾考察过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等10多个省份,最终决定在2017年将项目投资放在黑龙江绥化市。这背后,黑龙江较好的工业基础、哈尔滨的知名高校、全国最大玉米产区的产量成本优势,以及绥化接近哈尔滨的交通优势、当地政府对玉米产业的深入理解和专业的配套服务是主要吸引因素。

2018年,新和成在黑龙江的生物发酵产业园一期工程开工,主要建设辅酶Q10、淀粉糖、山梨醇、己糖酸及配套项目,2020年10月已经正式投产。据新和成预计,待全部项目建成后,玉米加工量会突破200万吨。“一公斤产品就有4000块钱,一吨玉米也只有2000块钱。”胡柏藩表示,要通过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而在绥化市,除新和成,象屿、龙凤、京粮、中粮、成福、国投生物、星湖科技等企业也在当地布局了玉米加工产业。绥化的玉米加工规模从1999年的10万吨,到2017年的370万吨,用了18年时间。从370万吨发展到现在1000万吨,则用了3年时间。

绥化市市长张子林介绍,绥化的玉米产品已经从传统的淀粉、酒精升级为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现在的产业方向是从淀粉到淀粉糖,再到葡萄糖浆,乃至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多元醇、酶制剂、医药中间体、多糖类等14个产业链,以打造出常青的“玉米之树”。

系统规划下,黑龙江省玉米精深加工比重正持续增加。黑龙江省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该省新增玉米深加工产能340万吨,总产能达2000万吨。而玉米的加工增值空间不容小觑,如果能够用于生产辅酶Q10、虾青素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每吨玉米的产值将可达七八千元。今年8月,玉米加工已被黑龙江确定为相对具有发展基础的七条省级产业链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玉米产业链具备一定基础,小麦、水稻、大豆的产业链打造、附加值挖掘仍然缓慢。去年5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院士专家前往黑龙江省调研食品加工产业,发现黑龙江省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优势不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现象。

记者接触的多位专家、企业家也提出,黑龙江粮食加工产业的上下游仍需整合升级。黑龙江大量的粮食加工业仍停留在稻米脱壳、饲料粗加工等初级阶段,豆油压榨产业则大量转移至北海。加工业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差异优势,整体还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产品重复、缺乏差异,由此导向价格战。

在王刚毅看来,打造产业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黑龙江的专利技术、农业人才优势相对薄弱,坚定、明确、持续的资本导向就十分重要。譬如河南、山东、福建等粮食加工大省的生产要素已高度富集,甚至可能出现重复投入的项目,如果黑龙江省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实现省际之间资源联动,将有助于加工业未来的发展。

市场意识重塑农业和食品产业全链条

“现在农业大省种得越多,出得越多,亏损就越大。”洪涛认为,提升加工能力将有利于改变局面。而《黑龙江食品产业发展机遇》报告显示,2018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转化率为0.38,远低于全国均值0.79。黑龙江农业禀赋更为富饶,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为何更为缓慢?

多位专家认为,长期以来,黑龙江政企合一的垦区文化深厚,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经验相对薄弱,民间资本难留住、商业氛围不足是主要原因。王刚毅介绍,黑龙江粮食种植的经验深厚,十分重视粮食质量乃至耕地修复,唯独欠缺对市场销售和品牌投入的关注,重上游轻下游从而造成了粮食质高价低。

破局的关键在市场化思维。黄河指出,面对近百个维度的营商环境考量,类似“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营业执照颁发”等优化,也许并非黑龙江现阶段亟须脱颖而出的内容。集结企业、资本、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农业和食品产业强链、延链、补链,随之配套极具竞争力的产业政策与施政组合,将更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助力黑龙江打造世界级食品产业高地。

交流会上,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王文涛也表示,中国已经迎来了消费升级的时代,从原来追求“吃得饱”转而追求“吃得好”。中国14亿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还有4亿规模的中产阶级,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新要求,黑龙江更需要与企业在市场化农产品供给、农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等领域深化合作。

在洪涛看来,粮食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让消费者得实惠,农民获收益,反过来也要求农业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反弹琵琶”,以产品细分、品牌营销等手段实现由过去“有什么就卖什么”的推式供应链向“卖什么就种什么”的拉式供应链转变。

当下,黑龙江正努力将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今后如何借助市场化力量,助力黑龙江释放蕴藏已久的农业潜能?

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建议:一方面,可从现代育种技术以及仓储体系、物流体系、生产控制管理体系、品质追溯体系等科技升级着手,保障加工业拥有优质足量的原料供应;另外,可通过电商等互联网渠道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加大产品细分力度,塑造消费者对黑龙江农业品牌的忠诚度,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打造出产业链闭环。

全球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先正达集团已经在黑龙江农业产业链上游进行了许多尝试。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覃衡德介绍,要让农田成为粮食产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其MAP现代农业平台可以通过品种选育、生产过程标准化、数字农业工具的广泛应用,帮助种植者或合作社生产出均一稳定、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满足下游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

过去两年,先正达在黑龙江布局了21家MAP技术服务中心,覆盖富锦、密山、庆安等市县,每家MAP技术服务中心连接当地2家-3家的农民合作社,直接服务面积超过100万亩,使每亩地肥料从130斤减少至90斤,同时让农作物实现了200斤的增产。覃衡德希望,未来在种业研发基地建设、数字化品控管理等领域继续与黑龙江加强合作。

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集团每年在东北采购230万吨玉米,一半来自黑龙江。北亚区首席执行官陈嘉渊认为,黑龙江相对较低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是由于物流不畅造成,可通过提升物流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水平进行改善。此外,将现代金融工具和农产品贸易嫁接,例如提前锁定来年的种植价格,或提供基于未来收成的预付款,将有助于降低农民耕种风险与融资成本。

针对农业供给端提质增效后如何拉动下游加工业发展的问题,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则指出,黑龙江企业对采购量较少的农产品订单缺乏兴趣,普遍认为量少意义不大。如果破除对数量规模的追逐,更加重视中小规模的订单与加工企业,或成黑龙江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法国食品原料企业罗盖特在黑龙江开展委托种植非转基因玉米已有九年之久,但农产品需求量总量并不大。罗盖特中国区总裁陈业宏介绍,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原料广泛应用于饮料、烘焙、糖果、零食、酱料、婴幼儿奶粉,乃至运动营养保健品、减肥代餐、医药和网红产品中。玉米、豌豆、小麦等农产品经由罗盖特的精细加工后,可产出700多种产品,实现3000多种应用,甚至是前沿疫苗的研发。

陈业宏认为,企业转型升级,衡量的标准不是看加工规模和加工量,最重要的是关注附加值。罗盖特侧重开发和生产高端产品,重视向下游企业提供“对症下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豌豆蛋白平台回应了人们对非转基因植物蛋白日益增长的需求;降糖代糖平台,则瞄准亚洲糖尿病、高血糖以及普通民众的降糖代糖需求;口感质构平台则是关注健康前提下的口感与美味。

“我们的淀粉能缓释人体血糖突然上升的情况,让有控糖需求的人吃起来感觉非常舒服。它仍然是玉米深加工的产品,但可以达到这么多要求。”陈业宏介绍,罗盖特某款用于制作药片包衣的特种淀粉,每吨价值可达20-25万元,和3000元一吨的普通玉米淀粉明显拉开了差距。截至9月底,罗盖特在中国地区的创新项目已达120个。即便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今年前11个月创新产值同比增加300%。

实际上,全球体量庞大的大型粮商数量有限,中小加工企业、中小订单量积少成多形成的长尾效应,以及不同发展方向衍生出的可能性,可以为黑龙江农业增添更多市场想象力。许多“量小但精”的加工企业,对市场需求拥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正可与黑龙江侧重粮食耕种、大宗贸易的传统路径形成互补。

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黑龙江正在探索的方向之一。王文涛以玉米产业链举例:黑龙江在规划好的产业链条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发展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不断提升价值链。今后黑龙江政府在政策和基金引导方面也要继续加大力度,不仅要弄清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方向,还要摸清产业链的发展图谱,找到不同链条上的龙头企业,实现精准招商。

王文涛认为,黑龙江的观念在转变。今后不再是农户种什么、企业加工什么,而应该是市场上新的消费需求是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政府的角色则是对农产品种植进行适度引导,配合一些企业需求,以市场导向促进各方共赢。

邹碧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