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决胜时段,因此“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审议也就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五年规划,既要顾及当下,更要谋划长远。在大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要明晰阶段性目标,要解决突出问题,厘清发展逻辑,理顺动力机制,在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同时,为未来发展奠定长久之基。
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十三五”相比,“十四五”既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及其带来的挑战,也有着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丰厚红利,如何守正出奇,兴利除弊,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规避大的挫折和系统性风险,确保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将考验各方定力与智慧,需举国上下的奋发努力。
除了这些年来一以贯之的坚持改革开放和为人民谋发展谋福利这些根本目标外,“十四五”期间面对新形势和新格局,我们需要做好双循环这篇新文章,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增长和引领发展,进而通过增长化解系统性风险,实现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让人们不断拥有更强的获得感,等等。
“十四五”的目标和关键词不少,林林总总,琳琅满目,需要我们理顺其中的内在逻辑,抓住其中的主线,然后纲举目张,协同推进。在为“十四五”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双循环无疑居于重中之重。这篇文章谋划的好,如同下棋下活了棋眼,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需要深刻意识到,内循环为主体不是被动之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经贸格局的调整,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举,无论是先行地区的财富溢出效应、资本反哺效应、产业转移承载效应,还是地区间发展落差导致的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逐利效应等等,都必然为内循环的加速提供助力。
任何一个大国经济体,既不可能过度依赖外部市场,也无法靠闭门造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必然内外需并举,内外市场并重,内外双循环。双循环将为中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动力,关键是要循环起来。
国内大循环需要实现各种层次各个部分之间的小循环,要畅通城乡循环、沿海内地之间的区域循环、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之间的循环,总之要实现生产要素和财富的循环对流,既实现效益最大化,又实现均富共富。
国内大循环更离不开外循环,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与助力。就像自然界为人们提供的启示,只有从山川奔流到大海,参与天地间的大循环,才能成就大江大河,而一味内循环的内陆河,则终会萎缩干涸。
把双循环的文章想明白了,很多问题的思路便会更加明晰。比如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就要靠各种层面的双循环。解决卡脖子要靠新型举国体制,这个新型就在于一方面要靠有形的手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也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配各种资源并在竞争性环境中对成果加以检验。
科研需要市场来检验,需要利润来支撑,需要企业主体作为核算载体来量化成本,需要企业在竞争中通过最终产品来加以完善,更需要通过市场展开竞争与合作来嵌入全球生产链、价值链和研发链,实现生态化生存。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缓和国际形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卡脖子问题还要靠加快混改,一方面通过国有资本做大做强,优化布局,来实现中国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一方面让民企发挥不可或缺的市场竞争作用,让民企更多在国际市场冲锋陷阵,取长补短。
从双循环的角度来看,以都市圈和大城市群为发展重点的城市化战略,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强调“圈”和“群”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单纯以大城市为发展重点,而是强调组团发展,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内更好地实现城乡和区域间的资源循环和对流,实现更均衡的发展。
如果双循环文章真正做到位,则我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也会倍增。化解风险,短期靠防,长期靠疏。通过双循环实现强大的内需和稳健的外需,不与世界发展脱钩,则实体经济的回报率自然会提升。
在“十四五”期间,发展依然是主线,围绕发展推进配套的改革,化解体制机制的梗阻点,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则会有水到渠成之效。在经济下滑的时候提升福利支出是一着险棋,拉美化陷阱殷鉴未远,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