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恩·戴奇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16 19:39:48

动画电影导演,2020年4月16日逝世,享年95岁

吉恩·戴奇(Gene Deitch),美国动画电影黄金时代硕果仅存的重要人物之一,于今年4月16日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去世,享年95岁。他的儿子金姆·戴奇确认了这个消息。据戴奇家的一位邻居朋友说,吉恩的去世与新冠病毒无关。虽然他身体一向不错,不过就在去世前几天正为肠道问题烦恼。《猫和老鼠》,以及《大力水手》,这些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典动画,与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他也是低成本和离奇的代名词。直到今天,观众对其作品的评价依然两极分化。

从插图画家到动画师

吉恩原名尤金·梅里尔·戴奇,1924年8月8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5岁时,他随家人搬到了加州,在好莱坞长大。1942年高中毕业后,他直接进了北美人航空公司,主要工作是画飞机图纸。二战后,他以助理艺术导演的身份受雇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段时间,他还有个副业,为一本面向传统爵士乐迷的杂志《自动电唱机》画封面和内页插图。吉恩笔下的卡通画非常风格化,这引起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一些动画师的注意。“那些做动画的人也是爵士乐迷,他们都订了那本杂志,所以就看到了我画的卡通。”去年他在接受捷克电台采访时这样说。

UPA是家初创动画公司,创办者是前迪士尼制片厂的老员工(都是在“1941年迪士尼动画师大罢工”事件后出走的)。“在这些人看来,动画电影的可能性要远远超出米老鼠、猫和老鼠、兔八哥。”他对记者说,“正好他们想招个学徒,一个没被好莱坞媚俗动画污染过的学徒。”就这样,吉恩1946年正式进入UPA,算是公司的第一批动画师。他的师父是约翰·赫布利,这位动画导演早年参与过很多迪士尼经典动画创作,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小鹿斑比》。

1955年,他彻底离开UPA,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最初谋职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次是它下属的特里通动画工作室(Terrytoons),职位是创意总监。不过,他的身份更像救火队长。其时特里通正陷入困境,位于纽约市郊的工作室早已破败不堪,以至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跟他谈条件时,都不敢带他来这里一趟。及至他上任,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改善动画师的工作环境:把墙刷了,买了新家具,动画描图员和着色人员总算有了自己的小格子间,最新的放映系统和动画摄影机也悉数到位。此外,他还把工作室的商标重新设计过,电影放映前的字幕卡片上有全体员工的签名。最重要的,为了鼓舞士气,他向动画师许诺:任何动画师都不会被解雇。很快,他便把这家曾经拍过《太空飞鼠》等劣质动画的公司,扭转为一家备受尊敬的现代动画短片制作公司。

下一站,布拉格

上世纪50年代,作为儿童电视节目《袋鼠船长》系列的一部分,吉恩创作的棒汤姆这个角色颇受欢迎,大象西德尼、克林特·克罗布、弗莱布等动画电影角色也都是在他的监督下完成的。这些角色只是他众多计划的一小部分,现实是,更多的角色不被观众接受。加上他太强调推陈出新,很多特利通的旧题材被抛弃。1958年,这个向员工许诺“永不会被解雇”的总监被特里通开除了,不能不说是个讽刺。

他旋即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吉恩·戴奇联合公司,伦勃朗电影公司是它的客户,这家美国和捷克合资的公司由制片人威廉·L.斯奈德创立。斯奈德主动提出,资助他拍一部根据朱尔斯·费弗漫画改编的短片《马罗》,这是吉恩梦寐以求的。条件是吉恩必须去捷克斯洛伐克帮忙解决一些制作问题。当时正值冷战期间,吉恩从未想过要去这个国家。“我是个集邮爱好者,对布拉格的有限了解都来自邮票。”所以当他听对方大谈布拉格和捷克斯洛伐克时,只是觉得可笑,因为没人能去那里,“尤其我不行”。他连护照都没有,作为一个住在美国的美国人,如果他想去加拿大或墨西哥,根本用不着护照。

 

他最后之所以答应去捷克,除了对方答应只待十天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这可能是他拍《马罗》的唯一机会,在美国他根本没有其他资金渠道。谁知这一去,他在那里待了一辈子。1959年10月,他正式启程。原本计划的十天行程之所以无限延期,是因为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兹登卡,后者当时在斯奈德的工作室做制片人。用当事人的话说,这个女人“魅力大得可以让斑点狗的斑点消失”。

等他真的到了东欧,才发现“铁幕不是闹着玩的”。他在自传中写道,自己当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生活之所以安然无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存在可以让美元流入这个国家。“我的确处于一个享有特权的位置,”他后来说,“我可以搞到别人搞不到的东西,比如无限制的往返签证。我可以开车越过边境,去当时的西德买吃的,买什么都行,然后回来做晚餐。非常疯狂。”

在捷克,吉恩任职于妙计兄弟动画工作室(创立于1945年),其动画师包括有“东欧的沃特·迪斯尼”之称的吉力·唐卡。在其后的50年时间里,吉恩执导了上百部动画电影,主要是为美国的电影公司制作童书改编动画短片。从1969年到退休前的2008年,他一直是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家电影公司(Weston Woods)的首席动画导演。某种程度上,他虽然生活在捷克,工作却与美国电影界同步。作为铁幕时代在布拉格居住最久的美国公民,他确实忍受了一些不便,这些不便包括来自美国国内的质疑,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一些额外好处:比如,1961年,作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非美国动画短片,《马罗》给吉恩带来的媒体关注和褒奖是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制作人无法想象的。

成就与争议

《马罗》之后,他还有三部动画短片被提名奥斯卡奖,分别是《懦夫的自我防卫》(1962年)、《这是努尼克》(1965年)以及《如何避免交友》(1964年)。努尼克这个角色是吉恩创造的,上世纪60年代中期,此倒霉蛋出现在12部派拉蒙制作的短片中。这个角色的宣传语是,“但凡努尼克可能会出错,必定会出错”。直到1996年,《这是努尼克》还在美国卡通频道播出过,有影评人将它与卓别林的滑稽喜剧做过对比,认为努尼克的倒霉中蕴涵着人性。

从1960年到1963年,吉恩与伦勃朗电影公司合作,执导了电视版《大力水手》。正如他对媒体说的那样,奥斯卡奖将他从一个无名之辈变成了一个人物,从那以后,各种拍片邀约纷至沓来。问题是,他要在铁幕后完成这些电影,他的团队基本上也都是捷克人。在朋友斯奈德的建议下,吉恩给这些出现在字幕表中的工作人员起了英文发音的假名。即便多年之后,他仍心有余悸,“一旦美国制片人发现这些动画电影是在铁幕后制作的,我们全玩儿完。”

从改编朱尔斯·费弗的《马罗》开始,吉恩便掌握了一项技能,那就是吸纳他人的艺术风格,又能让原作保持原味。“那是我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他说。他知道如何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再创造,至于吉恩·戴奇本人,则藏在了作品后面。在谈到童书如何改编成动画短片时,他说的这番话更加令人回味:“我们秘密目标是,让观众觉得,这部片子是童书作者自己拍的。”

《马罗》片长不到九分钟,它的主角是个4岁小男孩,名叫马罗。不爱洗脸,不爱吃饭,不爱睡觉,起码在应征入伍前,他的生活是这样的。战争改变了一切。尽管他一再向长官(各种权威人物)解释,自己只有4岁,每次都是徒劳而返。本片批判了军事化的思维模式,以及空洞的极端爱国主义。当年为这部短片配音的是吉恩只有3岁的儿子赛斯,成年后,他常拿自己主演过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这事开玩笑。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赛斯在内,吉恩的三个儿子(与第一任妻子所生)后来也都成了漫画家。

1961年至1962年,吉恩·戴奇为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了13部《猫和老鼠》电影短片,开创了《猫和老鼠》的第二个时代。在这之前,从1940年到1958年,两位动画师威廉·汉纳与约瑟夫·巴贝拉已经为米高梅制作了114集《猫和老鼠》短片,这就是著名的汉纳-巴贝拉时代。吉恩·戴奇版《猫和老鼠》当年上映时,来自影评人和观众的负面评价可谓铺天盖地。很多《猫和老鼠》迷之所以不满这一版,问题主要集中在:动画制作水平低;编剧环节弱;很多汉纳-巴贝拉版中的角色在这一版中不见了,比如斯派克、泰菲、两只鞋太太(汤姆猫的主人之一)、布奇、小鸭子等;配音、音乐、音效都很糟糕;残忍的闹剧和暴力太多,汤姆猫纯粹成了出气筒,与此同时,杰瑞鼠也变得没有以前可爱了,他以折磨对手为乐;还有人类角色一反常态地全身出镜……等等。背后的原因,只有吉恩自己知道。首先,他的捷克制作团队经验不足,这些捷克动画师竟没有一个人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其次,对于吉恩来说,这只是个临危受命的工作,他本人并不太热衷《猫和老鼠》这部动画。

尽管如此,他执导的这个系列还是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有些影迷写信给他,称这版动画是自己的最爱,因为它们的古怪和超现实风格。13部中,观众评价最高的是《猫和老鼠卡通套装》和《情浓于水》两部。

(作者为影评人)

宋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