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和资本逐利是一致的 ——专访MSCI研究部亚太团队主管王晓书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4-19 11:53:04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正成为全球公司和投资者都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作为全球投资者跟踪的重要指数,MSCI指数也设立了一套自己的ESG衡量指标。在2019年10月做的最新一次ESG评级审阅中,MSCI对中国超过400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ESG评级。

在这次评级审阅中,MSCI中国指数中11%的发行人的ESG评级获得提升,7%的发行人则遭到降级。从权重来看,在截至2019年10月的12个月中,MSCI中国指数中20%的成分股(按权重计算)的评级获得提升,只有2%的成分股(按权重计算)被降低评级。

同时,随着中国市场逐步完善,获得最低ESG评级CCC级的中国公司从2018年的22%降至2019年的20%。获得B评级的公司从2018年的37%略降至2019年的36%。获得BB评级的发行人占比从2018年的21%上升到2019年的26%,而获得AA评级的公司在2019年仍为1%,但公司数量有所增加。获AA评级的ESG领先企业主要是消费品和信息技术公司,如老板电器、吉利汽车和联想控股等。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企业ESG的状况,《巴伦周刊》中文版对MSCI研究部亚太团队(除日本和澳洲市场)主管王晓书进行了专访。王晓书主要专注于亚太地区公司尤其是金融行业的ESG治理相关风险研究。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怎么评价中国公司在ESG方面的表现?

王晓书:整体来讲,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部分中国公司,很早就纳入了MSCI的全球指数范畴,同时也纳入了我们的ESG评级系统,MSCI对于这些公司的ESG评级有超过5年以上的历史。从2018年开始MSCI中国指数陆续纳入了A股的大中盘股,有400多家新A股的公司从2018年开始首次接受MSCI的ESG评级。

从整体的评级表现来看,中国公司的评级在CCC级和B级的分布会比较多一些,相对全球平均水平稍微偏低。不过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因为我们每一次的评级扩展,尤其是在刚覆盖新兴市场的时候,该市场的公司都需要一段的时间来消化我们的评级要求,我们也会跟上市公司不断沟通,引起它们的重视。

我们对比了2018年和2019年中国公司ESG评级的变化,已经看到中国公司ESG评级上升的趋势。我们觉得ESG实践的优化在中国开展的比其他的新兴市场会更快,一方面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它们的ESG表现,另外监管层也在积极地引导中国的上市公司去提升ESG的表现。

另外,中国资本市场日益开放,更多的外资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这些机构投资者在跟上市公司沟通的时候,会提出一些ESG相关的问题,这部分来自于投资者的压力和推动,也是上市公司改进自己的ESG发展的推动力。

MSCI在评估中国公司ESG状况的时候,运用了一套全球统一的ESG评级体系,将中国公司的ESG表现与全球同业进行比较。只不过我们会分行业看,每个行业会有不同的ESG议题。

在与全球对比的过程中,中国公司也出现了一些领先的实践。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讲一下中国那些评级高的公司,比如说AA的,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王晓书:中国的一些AA评级公司多属于IT或消费品行业,其中有好几个公司本身就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它们在跟全球同行竞争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ESG方向。消费品行业的公司要想在这方面胜出,就要在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还有汽车行业的公司,中国的政策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为整体的节能减排作贡献,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出和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以及汽车的节能减排方面,有很多中国企业做得非常优秀。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刚才讲到MSCI关注在港股和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已经5年了,这5年里您看到中国公司有什么变化吗?

王晓书:肯定是有很多变化的,首先,上市公司对于ESG的重视程度或者认知是有变化,比如很多年前有一些上市公司提到ESG就会认为是做慈善、捐钱,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和沟通,了解到其实ESG不是要去做慈善,而是在整体的经营过程中去了解公司跟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对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进行管理,保证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管理公司在经营过程当中可能潜在的ESG风险或者是跟利益相关方可能的冲突,保证公司长久地运营和发展下去。其实关注的就是核心业务本身,包括核心业务本身有没有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或者对于消费者的权益有很好的保护,或者在核心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妥善地处理了跟员工的关系,及控制对于环境的污染等。

第二个方面,在披露的程度方面,比如最近港交所提出了一些ESG披露的要求,我们也持续跟上市公司沟通,在每一次的评级报告发布之前,我们都会给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一个他们自己的评级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公司给我们反馈,比如有哪些数据点,我们收集的过程当中不够精准,或者是有缺失的。现在公司的反馈和沟通的回复率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底中国公司的回复率只有13%,到2018年第1次纳入A股之后,回复率就达到了26%,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公司对ESG的重视。

《巴伦周刊》中文版:为什么全球的投资者现在都这么关注ESG?

王晓书:我觉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长期投资者,比如养老金或保险基金,他们其实是把ESG作为风险规避的一个指标,他们在投资的过程中考虑ESG因素,并不只是要做一个好的投资人,要管理好全球声誉,而是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地看到,考虑了ESG的指标之后,可以让他们减少投到爆雷的公司的比例,或者是说能够带来更好的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

很多黑天鹅事件的发生,都是跟ESG相关联的,比如说一个上市公司如果跟员工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它可能会有罢工事件;如果一家公司的整体业务是基于大规模的污染去发展的,它可能会面临突然的监管处罚和整个工厂的关停,这些对于投资人来讲,都会造成潜在的投资损失。

有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ESG是可以带来更好的超额收益的,它跟资本逐利的目标其实是不相违背的。

我们也有更多的实证研究表明ESG表现好的公司,从长期来讲盈利能力更好,其股价的波动率相对更低。从尾部风险的控制来讲,我们在发达市场有超过10年的数据积累,比如从2007年到2017年这一长段时间,以股价暴跌90%这种极端的黑天鹅事件衡量,ESG表现最好的一组公司,比ESG表现最不好的一组公司,发生这种暴雷事件的概率是1∶3。

越来越多的大型投资者,他们并不只是放一点钱来做实验,或者是做一个影响力投资,而是跨资产类别的、全部可管理资产(AUM)都要将ESG作为一个风险控制点,这是全球的趋势。

《巴伦周刊》中文版:中国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可以这么理解吗?中国投资者对ESG的认知度如何?

王晓书:我不这样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新兴市场的时候,会更关注ESG的议题。因为新兴市场的公司在财务披露的透明度方面会更低,投资者觉得ESG提供了在财务披露以外的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上市公司,也是希望通过ESG的指标去减少爆雷的概率。

至于中国投资者ESG实践方面,3年前中国投资者可能只是有一些讨论,尚未进行真正的实践,但是在过去3年中,我们看到了国内投资者——包括中国本土的基金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以及私募机构,都在积极考虑ESG的整合。这一点从一个侧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那就是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签约数量,中国投资机构的签约数量3年前是个位数,到2019年超过了30家,增长率非常快。

MSCI在跟中国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沟通过程中,也看到了这种进步。一开始是国内的机构受国外一些风潮的影响在做一些准备,比如某个基金经理帮助欧美的投资者管理他们的账户,客户有ESG的投资需求,那么基金经理需要去匹配相应的能力。 但是近两年,投资机构跟我们聊得越来越多的话题是:我是不是要发一个ESG的公募产品提供给更多的本土投资者,因为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投资者都对ESG感兴趣,ESG产品是有吸引力的;也有一些国内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整个内部投研体系里需要做ESG的一些整合和风险的管理,这是他们开始思考的问题,将ESG整合推广到更为全面的范畴。中国的投资者也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而且有一些投资者已经开始对标欧美发达市场ESG的整合策略,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快速发展的趋势。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之前提到ESG对中国是一个新机遇,这该如何理解?

王晓书:中国在整体的经济转型当中,ESG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跟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紧密关联的。中国经济正在从低端制造业向其他产业转化,如果高污染的行业没有办法有效控制污染,那么它在盈利水平上就会受到很大的挑战。比如会面临更多的监管处罚、劳工管理风险及劳务成本风险上升等,这些都是公司在转型当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表现是最清楚的,也会关注到这个趋势。

如果一个企业的业务模式是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消费者欺诈以及其他一些ESG问题,它是没有办法长久生存和盈利的,从这个逻辑和大的经济背景及政策背景来讲,关注ESG是一个趋势。

《巴伦周刊》中文版:这次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很多中国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里面去了,这个可以看做是一个ESG的作为吗?

王晓书:有一些方向上肯定是跟ESG相关的,比如说有的企业在积极拓展自己的企业责任,一些关键的生产厂商在生产相关物资;也有一些企业利用它们的大数据去支持疫情的防控,这些都是积极的ESG相关的一些行动。

《巴伦周刊》中文版:如果让您给中国的上市公司提一些ESG方面的建议,您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王晓书:我有几个建议,第一,披露方面的提升。中国公司的披露水平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 有的中国公司并不是没有做相关的事情,而是它们没有觉得这个事情特别重要需要披露,或者没认识到投资者对这个方面的关注。我认为企业还是需要重视ESG信息披露方面的透明度。另外,除了披露企业做得好的事情之外,上市公司也需要披露一些对负面事件的积极应对情况,让投资者看到它的改进。

第二,对本公司的ESG议题有更清晰的认知。不同行业的业务模式所面临的ESG风险是不一样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和业务模型去做一个特别细致的分析——哪些因子是影响它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在哪些方面需要做提升。比如说一个高污染行业的企业,可能要注重环保方面的提升;对于员工的安全生产容易出事故的一些行业,就需要在安全生产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和努力。根据自己的行业特征和业务模式,去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做一些ESG相关的努力,这也是MSCI评级的一个基础考量!

《巴伦周刊》中文版:港交所在2019年更新了对公司披露ESG的要求,港交所的这一举措,对市场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王晓书:港交所此举意在强化企业的ESG披露,它采用了分步走的策略,一开始推出披露的要求,有一部分是强制披露,有一部分是自愿披露,随着新一轮的更新,强制披露的指标范围会扩大,目的是逐渐建立企业对ESG的关注度,让企业有一定时间去消化相关内容,同时逐渐增强内部数据统计和披露能力,以及优化实践,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中国国内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分步走策略。中国的监管层其实已经开始采取类似措施,尽管没有直接出台任何一项有关ESG披露的详细准则,但基金业协会及证监会等监管机构都在积极呼吁上市公司重视对ESG因素的考量,并推动上市公司的能力建设。MSCI在2019年跟深交所和上交所合作,给上市公司做了ESG能力的培训。通过将能力建设及披露和监管指引相结合,逐渐推动上市公司采取ESG行动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式。■

吴海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