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奈斯比特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6-04 14:33:36

近日得知,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先生于2021年4月8日在奥地利家中去世,深感震惊与痛惜。他的逝去,使得世界失去了一位洞察时代先机的未来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高手。他身后留下的空白将由谁来填补?

成长为趋势预测大师

为奈斯比特当编辑,是一件“出乎意料”之事。

奈斯比特先生是全球知名人士,我一直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位名作者的,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和他有面对面的交谈、密切的工作接触,甚至当他的新书的责任编辑。

因为此前我曾做过几本对话体图书,有了一定的编辑经验,当我社准备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先生与奈斯比特夫妇就“中国模式”的话题开展对话时,负责相关活动并担任责编的任务便“自然”地落到了我的头上。

对话体图书最大的特点是话题性,谈论的大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把相关领域的名人组织在一起对谈,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如果作者是中外名人,由于对话双方在语言、文化、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更容易出彩,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读者也许并不一定赞同作者所有的观点,但会认同他们对话时的态度,也就是坦诚交流、求同存异,在彼此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和而不同”。这也是我们选择奈斯比特夫妇与赵启正,就当时的热点话题“中国模式”举行对谈的原因。

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成功地预测了网络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1929年1月,奈斯比特出生于盐湖城一个穷苦的摩门教家庭。从小生活在信息闭塞的乡下,在甜菜农场里长大。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没有上完高中的他在17岁时毅然离开家乡,怀着“周游世界”的梦想参加了海军陆战队。服役结束后奈斯比特得到一笔奖学金,成为犹他大学的临时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获得犹他、康奈尔和哈佛三所大学的文凭,并拥有15个荣誉博士头衔。

1963年至1966年,奈斯比特在华盛顿教育部门工作,曾任原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部长助理。1966年离开白宫“下海”,先后在IBM和柯达公司工作。1968年奈斯比特创建了自己的公司——都市研究公司,以自创的内容分析法研究美国社会,由此开启了他预测未来的职业生涯。通过近十年时间的深入研究,1982年他的代表作《大趋势》问世,此书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一起被称为“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正是《大趋势》一书奠定了奈斯比特全球趋势预测领域的大师地位,此书曾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两年多时间,并在全球57个国家出版,共销售了1400多万册。

此后,奈斯比特又出版了《2000年大趋势》《女性大趋势》《亚洲大趋势》等著作。2009年,奈斯比特与他的夫人多丽丝合作的《中国大趋势》问世,再一次在中国掀起热潮。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中国各地所作的调查,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的理论,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自己的预测,并总结出中国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的“中国模式”。

怎么对书有利就怎么做

这样一位有着非凡经历的全球畅销书作者、趋势大师的日常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虽然事先已经做了一些功课,但当真正开始与奈斯比特先生打交道时,我的心中还是有点忐忑不安。

2009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在北京金融街的丽思卡尔顿酒店第一次见到了奈斯比特和他年轻的夫人多丽丝。

跟媒体中常见的形象比较接近,奈斯比特先生个子高大、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有神。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把修剪得齐整漂亮的络缌胡子,为他那一张轮廓分明的脸增添了不少雄伟的气概。虽已是80高龄,但一点儿看不出衰老的迹象,仍然是体格健壮,说话声音洪亮,不时还能听到充满感染力的朗朗笑声。当我上前与他打招呼时,他与我握手的同时用睿智的目光充满信任地看着我,我原先存有的拜见一位重量级名人所产生的压力自然也就消失了。

他的妻子多丽丝显得很年轻,一头金色的齐耳短发,目光敏锐,思维活跃,说话语速较快,看上去稍显严肃,工作时很讲究效率。

他们俩是由于《亚洲大趋势》一书结缘的。当时多丽丝正担任德语区重要的出版机构——西诺姆出版社的社长,在为此书的德文版做宣传推广时两人相识、相爱,2000年喜结连理。在工作中,他们互相激励、启发,《中国大趋势》《掌控大趋势》 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畅销书就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奈斯比特非常尊重多丽丝,强调他们是平等的伙伴:“当我们有争论的时候会说,书是我们的老板,怎么做对书有利就怎么做。”这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除了现在长期的居留地奥地利,中国是奈斯比特夫妇居住时间最长的国家了。奈斯比特在1967年就到访过中国,5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兴趣,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2006年奈斯比特夫妇在天津创建了一家非营利独立研究机构——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

作为事业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伴侣,奈斯比特夫妇配合相当默契,属于夫唱妇随类型,在谈及两人的关系时,奈斯比特非常直率,他会兴奋地脱口而出:“我们相亲相爱!”那神情就像是一个热恋中的大男孩。多丽丝则比较理性,她把他们的工作状态描述为:约翰在家里是个哲学家,他的工作是在理论上描述、划定产品在道德方面的价值,而她则是一名推销员,需要努力去发掘产品的实用价值,他们共同合作来推销这个产品。事实证明,这样的合作方式非常有效。

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因为事先已有沟通,此次拜访我们就对谈的一些细节问题与奈斯比特夫妇进行了商谈。

奈斯比特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多丽丝是以德语为母语、能用流利的英语交流的奥地利人,赵启正则是同时具有文理学养的中国政府高官。三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谈同一个话题时各自的观点就会有很大区别。虽然对谈的三方在私下是好朋友,在出席新书宣传活动时奈斯比特会谦逊地让赵启正先发言,赵启正也经常在各种场合夸奖他们夫妇,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他们并不会让步,彼此也会展开激烈争论。就是平时恩爱有加的多丽丝和奈斯比特之间也会有文化冲突。因此这样一场跨国籍、跨种族、跨文化的对谈也使读者产生了很大的阅读期待。

那次关于“中国模式”的对话共进行了五场。中间有一个星期左右的间隙,奈斯比特夫妇专门去了一趟西藏,因此在归来后言及西藏时就多了份亲身经历、实地观察的兴奋。奈斯比特说,去西藏是他多年的夙愿,这次终于美梦成真。要知道此时奈斯比特已届80高龄,但他依然勇敢无畏地登上了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还参观了著名的布达拉宫、哲蚌寺,以及当地的小学。西藏的现代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纷纷夸赞他的这一“壮举”时,他呵呵笑着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说这一切得益于他平时坚持跑马拉松的习惯。我们听后深感惊奇,同时又十分佩服他的毅力。奈斯比特先生在这样的年纪能坚持连续几天、每天几个小时的集中对谈而丝毫不见倦态,出书后又马不停蹄地接受各大媒体采访、参加在北京和上海世博会的多场新书宣传活动时,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均得益于平时养成的锻炼习惯、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在对谈中,奈斯比特夫妇很善于取譬,比如用“新搬来的邻居”比喻中国的崛起;对于中国在讲故事方面的不足,用奥地利的谚语“不要把你的烛光放在桌子下面”作比。而对于众说纷纭的“中国模式”,奈斯比特先生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当今世界有两种发展模式,西方的和中国的,但我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好。中国是一辆跑得更快、性能更优的列车。”

在对话即将结束时,赵启正特意提及多丽丝曾经学习过表演艺术的经历,因此他最后征求她的意见:你是艺术家,你觉得我们的对话可以落幕了吗?多丽丝立即机智、欢快地回应:完美落幕!

继《对话:中国模式》之后,奈斯比特夫妇又陆续出版了《成都调查》《世界新趋势》《掌控大趋势》等图书,在世界各地继续讲述他们亲历、见证的中国故事。正如奈斯比特夫妇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全球各项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必然会给原有的“世界社区”带来影响,因此要经常向邻居们讲述真实的故事,用崭新的语言说明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它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西方也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与中国共享发展的机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奈斯比特夫妇通过他们的著述和演说,已经在中国和西方之间搭建了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作者为新世界出版社编审;编辑:臧博)

钟振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