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史,亦是居民资产飞增、金融行业波澜起伏、资产管理规模几何级扩张的历程。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储蓄为王”,到2001年后财富管理市场初现,再到银行理财、股票、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交互组合、轮番登场,大资管时代悄然而至。伴随财富管理市场走向多元化、全球化,新的监管挑战也不断出现。
针对花样翻新的金融市场乱象,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财富管理市场正式迈入规范发展的新时代。
“资管新规实施两年来,市场秩序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资管大时代》一书中指出,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引发了国外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对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如果没有两年来“破刚兑,降杠杆,治乱象,强基础”的整顿工作,无序发展的“大资管”业务很可能将在疫情引发的市场震荡中引爆系统性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及金融转轨,中国财富管理格局不断改写,居民财富理念亦被重塑。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那些曾闪现在很多人脑海中关于投资理财的片段,斑驳记载着中国居民家庭财富变动的历史,也记载了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财富市场的变迁。
“存款为王”
1993年,在中部小城一个炎热的下午,年仅8岁的王鑫懵里懵懂地跟着母亲来到即将开业的某银行门外。“当时排了很长的队,大家都冲着银行开业揽储送出的‘大礼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就高达10%以上,三年期存款利率为12.24%(见图1)。彼时,高利率同步对应宏观经济周期的高通胀,为了吸引储户存款,银行甚至推出 “保值储蓄”,并加送大礼包。
1988年9月10日,央行向全国银行机构下发了一则通知,从此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对居民个人三年期、五年期、八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在储蓄期满时,银行除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期间物价上涨幅度和利率之间的差数补贴给储户,以保证储户不因物价上涨幅度大而蒙受存款损失。
据王鑫回忆,“在银行开业当天,母亲存了2000元三年期的定期存款,预期收益可观。此外,还领回了被子、红盆等不少生活用品。”的确,对比当时这座小城普通公务员每月不到100元的薪资,这样的存款“大礼包”可谓非常诱人。
那时,对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身处改革开放初期,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收入结余有限,并没有额外的积蓄去考虑理财,有了些许闲钱,首选便是存入银行。这种略显单调的方式,就如同当初路边围墙上“存款储蓄,利国利民”的标语一般,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此后,随着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的逐步增长,居民对理财的需求不断攀升,国债、股票等新的理财产品相继涌现。
1981年7月,中国恢复了中断22年的国债发行,发行对象以企事业单位为主,居民个人为辅。
开放国库券转让后,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这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存款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居民提供了储蓄之外的选择。
198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布《证券柜台交易暂行规定》,开创了债券流通的先河。1990年12月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一些城市证券交易中心相继建立。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发出通知,允许所有对个人发行的未到期国库券上市转让。由此,中国形成了债券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并存的格局。
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杨百万”,便是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因此而成名,随后还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
“1988年4月21日,上海开放国库券买卖,那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我一早赶到西康路101号,以开盘价104元买了2万元年利率15%的三年期国库券,而当天下午发现涨到112元了,我害怕跌赶紧把手上所有的国库券卖了。这一次买卖交易赚了800元,这相当于我在工厂一年的工资。”杨百万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国债年发行规模从1981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042亿元。2005年底,国债余额已超过3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7%。
另一方面,先于上交所、深交所成立,新中国的第一代股民已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1984年冬天,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股票再度登陆上海滩。
身为上海人的王鑫姨父回忆说:“发行股票的那天,很多上海居民早早来排队购买股票,队伍一眼都看不到头,盛况空前。”自此,王鑫姨父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股民中的一员。
“小飞乐”股票出现后,新中国股票在神州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遍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起来,千万国人开始投身股海。
客户分层,财富管理初起
进入21世纪,伴随中国入世一锤定音(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发展新篇章。
“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发现,国外银行在服务高端客户时有所差异。要想拉到更多的存款,肯定要瞄准那些存款更多的人。那针对这部分人,应该提供怎样的差异化服务?”有银行业资深人士直言,就中国居民财富管理来说,2002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因为国内银行首次对客户进行分层。
从储蓄账户金额为零,到几百元、几千元,再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在居民财富稳步增长的同时,2002年,招商银行正式针对中高级客户(拥有金融资产超过50万元)推出综合理财服务“金葵花理财”,在中国银行业首开客户分层服务大幕。此后,部分商业银行亦陆续开始进行客户分层。
虽然那个阶段的客户分层对应的主要是客户经理帮助用户存取款、转账等基础服务,但此举为之后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奠定了基础。
正式的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肇始于2003年。彼时,中国银行推出了“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这是国内第一次使用“理财产品”的名称。
此前的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汇利率管理体制,为外汇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其后几年,外汇理财产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竞争性的市场。
事实上,外汇理财业务只是银行对理财业务的最初探索,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始于2004年。2004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
此后,外币、本币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在中国金融市场繁荣发展起来。
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简史》记载,自2006年以来,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05年,中国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2006年达到4000亿元,2007年则达到8190亿元,2008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3.7万亿元。
进入2006年、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罕见的牛市行情。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以一根小阳线完成了6124点的历史传奇。
在源源不断的开户人群和高涨的炒股热情之外,基金市场得以发展。
“这波牛市非常重要,可以说把整个财富管理市场都搅活了,银行也开始大规模做基金业务。”上述资深人士直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银行理财的资产结构由债券、存款转向一些权益类资产,甚至在2007年下半年、2008年初的时候,很多银行理财中已经出现了一些纯权益类投资产品。
基于此,2007年亦被不少财富管理行业人士视作财富管理市场萌芽之年。
这个阶段,居民银行存款开始大搬家到股市,银行出现排队买基金风潮,中国老百姓家庭财富中的金融类资产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
也是在2007年,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相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 月,中国银行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私人银行部,开启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先河。紧随其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亦推出私人银行服务。
由于后续公募市场表现一般,为了给客户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和产品,私人银行开始尝试接入信托、私募基金、PE(私募股权投资)等类型产品。彼时,市场还出现了不少另类投资产品。
“从整个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来看,2008年、2009年市场的整体活跃度非常高,这两年也可以说是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起步。一方面,产品不断丰富;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经理的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至此,商业银行客户分层基本完成。”某大型银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高端理财业务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市场份额依然有限。
恒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行最早进入的时候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有不小优势。但之后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优势相对于中资行不再明显。因为尽管外资银行旗下也有资产管理公司,但是并没有渠道上的优势,在中国的网点很少,线下获客成本高。想做理财业务却没有实际网点的话,光靠线上获客效率不高。”
大资管时代:爆发式增长
此后几年,财富管理市场稳步发展,并逐步进入大资管时代。
虽然“大资管时代”更多强调的是资产端,而财富管理强调的是资金端。但从广义上看,财富管理业务亦包括资产管理。
吴晓灵等金融专业人士在其所著的《资管大时代》一书中指出,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拉开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序幕。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开启了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资产管理市场发展进程。2012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修订,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获得了合法参与资产管理市场的地位。
至此,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机构共同参与的资产管理市场格局形成,这些机构共同推动了中国“大资管”市场的壮大和发展。
在某银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大资管时代之所以称为“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入市场当中的机构主体越来越多,除了早期的银行、非银行机构,一些准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财富管理产品;二是从需求者来看,最早的财富管理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后慢慢转化为中产阶级,甚至普通百姓也有可能进入;三是产品、服务变得愈发多元化,不仅是融资类、财富管理类产品,风险管理、咨询、支付等附加功能都逐步融入到服务环节当中。
2012年前后,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一系列监管制度的调整,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形成了所谓“大资管”的业务体系。
数据显示,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由2012年底的19.99万亿元迅速发展到2015年的78.32万亿元,增长近四倍(见表1)。
此后,上述数据更是一度攀升至2017年的111.58万亿元峰值,超过当年GDP的总额。
虽然在统计方式上有差异,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趋势亦基本与资管业务保持一致。据艾瑞咨询统计,自2015年以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17年达到峰值126.1万亿元(见图2)。
财富管理市场为何发展如此迅速?有金融监管人士表示,除了金融机构自身利益驱动和抢占业务市场份额外,主要还是因为实体经济在深化改革、快速发展中产生的融资需求,拉动且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不断累积财富的保值增值需要。
亦有不少财富管理行业人士认为,这得益于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其中的典型案例便是“余额宝”的横空出世。
2013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王鑫突然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了关于“余额宝”的文章。后者实际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按天计算收益、实时赎回、无手续费等,打破了基金业在短期小额投资需求领域的空白。
凭借着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更便捷的用户体验等,余额宝几乎一夜间爆红,大量普通民众将钱从银行搬至余额宝中。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达到4303万人,规模达到1853亿元,对接余额宝的增利宝货币基金跃居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余额宝爆火之后,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宝宝”类金融产品。那一年,中国普通百姓发现,原来可以如此简单、便捷地享受到财富管理服务,他们的理财习惯亦由此发生改变。
在信息化理财铺开之外,市场、监管环境亦是助推财富管理业务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因。
有资深银行业人士直言,“一方面是市场化加速,特别是在2012年之后,除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也可看到有很多市场化的放松,互联网金融更是推动大资管市场变得更加繁荣;另一方面是财富管理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受热捧。”
“资产荒”与风险积聚
伴随市场发展,财富管理一词开始深入到城市、乡村,财富管理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这其中,除传统的银行、基金、证券、信托公司外,还有不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私募基金等。
一名银行业从业者回忆称,“那个阶段,金融机构的非标影子银行及其通道业务,以及互联网金融和私募市场发展也非常迅猛。通过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互联网和代销机构渠道销售的产品、集资项目也数不胜数。”
但毋庸置疑,银行依然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告诉《财经》记者,银行业具有线下销售渠道的优势,客户主要在银行手里。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规模最大;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或其他产品的销售,很多时候也是通过银行渠道来实现,所以长期以来,银行在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短期还不会彻底改变。
不过,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正在发生。
“2015年上半年大家都往股市里冲,但到了下半年,股市出现大幅回撤,都在想辙撤出来。”某银行财富管理部门人士直言,当时最难的地方在于市场开始出现“资产荒”。“资产荒”本质体现在经济周期下行,下行之后变成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大部分资产需求是萎缩的。“那个时候,市场资金充裕,只要发一款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稍微高一些,就被市场疯抢。”
于是,财富管理行业开始从过往重视用户规模,逐渐转变为重视资产。市场参与者清楚地感受到:资产配置的难度正在加大。
在此背景下,“现金为王”成为2015年多家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上的共识。但与此同时,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以及预期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有所波动的局势下,海外资产的吸引力正在提升。王鑫透露,当时他的客户经理便一直强力建议王鑫将部分资金配置到海外资产中,既有海外的房产,也有权益类的投资产品。
虽然从2015年进入“资产荒”后的日子让市场参与者直呼“日子不好过”,但财富管理市场规模依然在迅猛发展。
除了业务规模增长数据,从理财经理的薪资也可一窥端倪。
据王鑫一位在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做理财经理的朋友透露,2017年,他的月薪(底薪+提成)最低能达到4万-5万元左右,而高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拿到20万元。这让在金融机构工作的王鑫艳羡不已。
不过,在市场爆发式增长背后,多名金融专业人士透过现象看到了更深刻的本质。
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撰文指出,金融机构自身逐利特性客观上刺激了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一方面,在分业监管而资产管理业务还没有统一监管规则的环境里,资产管理业务被银行选为规避资本占用和信贷规模控制、实现规模扩张、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监管套利手段。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供给难以充分满足前面提到的高涨的投融资需求,也客观刺激了资产管理市场中“类信贷”“类存款”等影子银行现象的出现。
“中国资产管理规模从2012年的19.99万亿元,到2017年跃升至峰值111.35万亿元。同期宏观杠杆率高企,从不足180%跃升到255%。”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亦曾撰文指出,这期间乱象丛生,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开发出多种类型产品,相互交织,互加杠杆,各机构之间加速混业,都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金融风险快速积累。
资管新时代:规范下的百花齐放
中国高层逐步意识到市场狂飙突进背后的风险。2015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作为今后的重要任务。
此后,在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金融要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要推动经济降杠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基于金融开放大背景,2018年4月,资管新规下发,市场迈入规范发展的新时代,财富管理格局渐被改写。
伴随资管新规及后续一系列配套规则的落地,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基金专户、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大资管”业务规模更是在2017年触顶回落,到2018年已经不足100万亿元,2019年持续压降。
同时,资产管理业务结构得到优化,具有刚性兑付、监管套利性质的老产品规模明显下降,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提升,公募类基金中的权益类基金在2019年下半年迎来拐点。
其中,银行理财更是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18年12月2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颁布,标志着银行理财业的变革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6月25日,中国获批筹建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总数达到27家,这其中包括3家中外合资机构。
随着商业银行存续理财产品逐步向理财子公司转移,理财子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下称“理财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2020年末,中国331家银行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规模19.19万亿元,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6.67万亿元,占全市场理财产品规模的25.79%。而在2019年末,理财子公司产品存续规模仅为0.8万亿元。
总体来看,进入后资管新规时代,虽然银行仍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但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诸如信托、保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阳光私募、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均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基金业协会”)、中国信托业协会、理财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银行理财总规模达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0%;信托资产规模为20.49万亿元,同比下降5.17%;保险资管业资产管理规模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19.89万亿元,同比增长34.66%;私募基金规模达16.96万亿元,同比增长20.45%;券商资管资产规模为8.55万亿元,同比下降21.05%。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当前市场格局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比如说2020年公募基金的规模已经快接近银行理财的规模,如果加上私募基金,基金行业规模已经远超银行理财。”曾刚直言,这样的变化会否持续还需观察,但这意味着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比正在上升。与此同时,随着金融业开放持续深化,外资保险资管公司、外资公募基金公司、中外合资银行理财公司等相继出现,通过引入外资机构及成熟的投资经验、理念等,有利于推动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真正转型。
另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21年一季度代销机构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规模前100强榜单,在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排名方面,蚂蚁基金仅次于招商银行,位列第二(5719亿元);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排名方面,蚂蚁基金则位列第一,规模达到8901亿元。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以90后为代表的非专业年轻投资者开始蜂拥入市,基金走出火热行情。虽然随着后续股市震荡回撤,部分投资者还没来得及体会赚钱的快乐,便遭遇市场一记重击。
但可以看到,在这个财富管理格局被改写的新时代,中国居民的财富观亦在重塑。市场教育让投资者意识到无风险收益时代已经远去,当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都已失去刚性兑付“护体”,他们开始明白,理财需要更多的理性态度和专业技能,短线投机将愈发不可持续。
“最明显的一个转变是大家从亲自下场到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大家不觉得自己是股神了,也逐渐知道刚性兑付不再存在,这是理财观念的一大进步。中国和其他国家对比有个有趣的差别,大家在讨论基金时,似乎更热心讨论明星基金经理,而不是基金的中长期表现。”在王丹看来,这些转变正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范发展的开始。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会走向何方?曾刚认为,未来或许可以看到更多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元素应用到财富管理行业中,这可能会推动行业进入资管业务转型结束后的下一个新阶段,即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财富管理市场格局重塑阶段。届时,恐怕有很多东西都会出现新的变化。但到底会怎样,还需进一步观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鑫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