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金融到“金钱长城”——六本书展望人民币的未来

来源:《财经》杂志 2021-08-18 12:09:56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环境下坚持斗争,其在革命根据地举办的金融事业常被称为“红色金融”。

它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个时期,而“人民币”的发行和管理成为红色金融事业的关键一环。人民币诞生于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此后,人民币乃至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如今则已进入现代化和走向国际化阶段。

本期书单聚焦人民币的未来,选入六本代表性著作,试图通过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中外对比等不同角度,考察人民币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第一本《中央苏区经济史》,是了解红色金融历史的必读书之一。

作者余伯流是党史专家,更是研究中央苏区经济问题的重要学者。此书的研究范围主要在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将斗争战场转移到了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在数省交界之农村地区建立起诸多革命根据地,其中就包括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启了一次全新的伟大尝试——独立自主地领导经济建设。《中央苏区经济史》对这次伟大尝试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和全景式的历史回顾,是了解红色金融事业早期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金钱长城》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作品。伴随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关系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中国的汇率政策已成为国际经济外交中一个重要课题,受世界各国瞩目。

但迄今为止,对于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和技术问题,相比之下,学者们较少关注中国国际货币关系的政治特征。本书主要讨论政治和权力在塑造中国国际货币关系方面扮演的角色,并通过汇总具有不同出发点的学者的深刻见解,分析中国政策选择的各种政治资源和动机。本书指出,中国是现有国际货币秩序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国际货币体系和框架改革的推动者,而不是“挑战者”或“破坏者。

在《穿越周期》中,作者张明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与综合实力崛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注定会走向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注定会成长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这将是能够穿越周期的长期趋势。本书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多年来对于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

《时运变迁》和《管理美元》严格来讲与人民币和中国金融问题没有太直接关联,但美元和日元在特定年代的历史,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借鉴。此外,两书主要讨论了日本经济崛起后,美日两国应对彼此经济实力消长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议题,这对理解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探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可行路径,同样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中央苏区经济史》

余伯流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4月

第一次国共合作因国民党背叛革命而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多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建立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但根据地处于地理环境艰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很快就面临严重财政经济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旨在摆脱这种经济困窘,并巩固苏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斗争,登上了历史舞台——旧金融体系和封建债务关系陆续被废除,红色金融机构得以创办,新的信贷体系建立。

也正是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经济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大规模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中央苏区经济史》对此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和全景式的历史回顾。

作者余伯流先生是中央苏区经济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著有《中央苏区经济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等著作。其中《中央苏区经济史》尤受学界推重,被誉为“中央苏区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本书视野开阔、史料珍贵而扎实,虽是近30年前的作品,但至今未过时,是研究中央苏区及其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金融70年》

王国刚等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9年9月

本书为“辉煌中国70年”系列丛书之一种。作者将70年的中国金融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探索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设时期、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时期。新中国70年的金融发展是宏大的论题。本书系统、扼要地描述了新中国70年金融发展的历程,从史实入手,分别从中国金融体系、货币政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等方面,总结和归纳了中国金融业70年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所取得成就,对于中国当前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在序言中表示,此书的研讨和写作,本着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方法展开,同时,贯彻与时俱进的精神,尽可能贴近当今的金融改革发展。

《金钱长城——中国国际货币关系中的权力与政治》

(美)埃里克·赫莱纳等编著

于海生译

华夏出版社

2018年1月

中国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以美元为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关系格局的改变,已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书编者和作者从政治学角度探讨和分析中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正在获取什么样的力量,以及具有多维特征的中国国际货币政策和选择,今后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货币金融事务。

作者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分水岭,尽管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秩序非常强大,而中国的国力也有一些限制性因素,不过危机之后产生的支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的政治推动力,以及中国对美国战后金融模式的失望,都决定中国在制定国际货币政策方面优先考虑维护国家主权、国家金融安全,进而采取谨慎和渐进的方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鼓励多极货币秩序。

本书聚焦于政治和权力在塑造中国国际货币关系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过汇总具有不同出发点的学者深刻见解,分析中国政策选择的各种政治资源和动机。

作者们认为,中国是现有国际货币秩序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国际货币体系和框架改革的推动者,而不是“挑战者”或“破坏者”,不论中国在国际货币政策方面作何选择,不断强化的国际货币权力都将使其政策产生某种效果——一种明显有别于二战后美国主导的金融模式,甚至重塑全球货币秩序。

《穿越周期: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张明著

东方出版社

2020年5月

在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汇率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势在必行。本书分为上下两篇,针对两个问题分别阐述观点以及其背后的逻辑。上篇主要梳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改的大方向是走向市场化,但这一过程也面临周期性波折,2015年“8·11”汇改之后汇率形成机制的频繁变化就是明证。下篇主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总体来看,人民币在2010年至2015年上半年期间取得快速进展,但从2015年下半年至今速度明显放缓。作者认为,跨境套汇与套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与放缓。而在新形势下,中国央行亟须转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从短期来看,无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还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都依然会受到国内外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影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与综合实力崛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注定会走向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注定会成长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这将是能够穿越周期的长期趋势。本书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多年来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

《时运变迁:世界货币、美国地位与人民币的未来》

(美)保罗·沃尔克

(日)行天丰雄著

于杰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1月

书名《时运变迁》意指美、日两国在几十年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背景下,经济、贸易和金融地位的巨大变化。本书被视为国际货币体系,甚至世界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对当下中国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局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保罗·沃尔克和行天丰雄力图在书中探索国民经济政策与全球发展趋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国际间合作的成功与失败。两位作者从各自国家的经验谈起,亦谈到期望改善国际货币体系职能。“二战”后,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正处于改革和尝试期。作为战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的核心参与者,两位作者回顾了诸多世界经济事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再到几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除此之外,再版新书也增加了对当前世界经济趋势的解读,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战后世界经济的历史,思考目前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世界货币动荡、人民币的地位和未来。两位亲历者保罗·沃尔克和行天丰雄的论述,对理解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探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可行路径大有助益。

《管理美元:广场协议和人民币的天命》

(日)船桥洋一

于杰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4月

签订于1985年的广场协议是“二战”以来国际货币合作方面最重要的范例,其直接目的是扭转美元汇率大幅上升的局面。美元汇率在此前的五年间升值一倍,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因此被推到高点。美国商品价格的竞争力下降,在国会中激起空前高涨的保护主义情绪,全球贸易体系面临崩溃的威胁。因此,广场协议的最终目的,是避免一场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毁灭性影响的贸易战。它也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

《管理美元》是对广场协议的起因、谈判、实施和早期结果的权威分析和新闻报道式描述。英文原版出版于广场协议签署三年后,作者基于对112位广场会议参与者的直接采访,分析展示了参与广场会议各方的实力、决策者间的意见分歧,以及促进协作式的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对各个方面给出了详细且权威的记录。在过去30年间,船桥洋一的这本书对广场协议做出的解释始终保持着权威性,至今少有同类著作可以超越。了解广场协议前后主要五国,尤其是日、美、德三国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对于中国应对目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

臧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