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西部的两颗“明珠”,与国内大循环布局战略紧密挂钩的两座城市——成都和重庆的协同规划与发展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2020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建设目标正式设定。一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规划纲要》,内含更加细致与具体的部署计划。《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根据规划,以两地为中心的经济圈区域将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初步成为西部金融中心。
《规划纲要》发布近三年,两城各自投入巨额资金,支持经济圈的建设。以重庆为例,今年2月,该市发布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共列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较2023年均有所提高。其中,基础交通和现代产业体系项目的建设成为重要亮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如火如荼地共同创建“双城”经济圈的背后, “双城经济圈”需要重新进行定义,包含有两大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双城的经济性质是不同的。重庆主要是生产,成都主要是服务。重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基地。现在,重庆的出口主靠汽车和电脑笔记本。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出口汽车36.8万辆,增加29.8%,价值331.7亿元,增长51.9%。今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121.4万辆,位列全国城市第一。央视网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连续几年重庆的笔记本电脑的进出口额都占到了整个重庆市外贸总值的65%以上,重庆实现了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中可能就有一台是重庆造。2023年,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5245.5万台,价值1599.2亿元。从产业发展上,重庆的制造业优于成都,而成都的第三产业远较重庆发达。从历史看,成都是古都,蜀文化的发祥地,而重庆是近代发展的城市。相对而言,“吃喝玩乐”是成都更胜一筹。此外,成都的“双一流”高校比重庆多,在教育层面更吸引外来人口。
第二个理由是双城的地理资源禀赋条件差异较大。从地形来看,虽然两城都处于四川盆地,成都位于四川优质平原地带,从古便是开阔的、适合农耕的宜居之地。重庆则位于川东岭谷地带,由数条自东北向西南的小山脉组成,城市沿江分布。因为山地城市,所以相对于成都,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出行,重庆都要多花一份精力,解决上坡下坡的问题,所需成本也更高。
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在有关的讨论中提出,应该重新定义“双城经济圈”,从整体上抬高西部经济,而不是僵化的打通成渝线的经济走廊。
陈功先生认为,成都与重庆,这实际是被中国最险峻山脉隔绝的两个经济带,存在着两个轴线上差异化发展的可能性。成都以服务业为主,发展轴线的理想设置是,继续沿着历史上的传统脉络,尊重古人的智慧,顺着西部山势,沿着“广-绵-德-成-眉”做轴线发展,这一带状平原地区,水利资源虽然也短缺,但水资源的利用上相对合适。重庆以生产和制造业为主,沿着长江经济带做轴线发展,尽量充分利用和拓展长江的水运优势,有利于承接长江上游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且这一沿江区域同样拥有自己的城市群,“重-泸-宜”。两个轴线的中间山脉地带,靠近重庆的发展生产,靠近成都的,发展服务业,接受两个中心城市的渗透和辐射就可以了。
从行政边界为主导的“双城”融合发展,转向“广-绵-德-成-眉”以及“重-泸-宜”两个轴线的融合发展,将两个带状城市带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集中资源配置,不但有利于两个带状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各自形成经济体量的高地之后,依然有利于抬高整体的西部经济,实现西部经济崛起的大目标。(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