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跨境支付行业迎来快速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全球及中国支付即服务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以中国跨境数字支付服务市场的总支付额计算,中国跨境数字支付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2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5.9万亿元,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97%;预计2024年中国跨境数字支付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5万亿元。
近期,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央行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不少举措涉及到鼓励跨境支付。比如,在优化跨境资金结算服务方面,《意见》提出,简化小微跨境电商企业外汇收支手续,进一步拓宽结算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按规定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如今的跨境支付热潮,受到了跨境电商和企业出海潮的推动。
跨境支付的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银行电汇、专业汇款公司和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及银行业巨头。传统外贸通常采用银行电汇,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通过代理行在海外开立清算账户,利用SWIFT系统发送跨境报文进行资金清算。然而,这种方式因链条冗长,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通过汇款公司和银行卡的跨境支付方式在与发达国家的交易中更为常用。如今,随着跨境电商发展,海外订单形态也在变化——大单变小、长单变短,同时,地缘政治风险推动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需求。
如今,中国企业出口或出海新兴国家的占比快速提升,而新兴国家的支付系统普遍不够完善。某出海东南亚的中国电池企业表示,东南亚地区的线下分销商普遍缺乏企业对公账户,这导致该公司无法直接通过公对公转账的方式收取货款。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新兴市场,中小跨国企业常常面临开户难的问题,而当前从事跨境电商和出海的中国企业中,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因此,灵活、费率低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成为了跨境支付的新选择。
与此同时,支付公司的服务也已经远超金融环节。中企出海时需要考虑的海外营销、物流配送、品牌推广等各方面的资金收付需求,支付公司都已经有所覆盖。此外,一些针对企业的存贷款服务也开始出现。在海外市场经营时,企业可能会面临较长的回款周期,常常发出一批货物后,需要一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款项,一些跨境支付公司开始提供海外信贷服务。
从支付机构自身来看,布局跨境支付,甚至是出海也是大势所趋。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发布,支付展业的门槛在逐渐提高,多聚焦于国内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强调海外布局。拉卡拉、随行付、联动优势、国通星驿、嘉联支付、汇付天下等,都在加紧在东南亚、中东非、欧美、日本等海外市场布局收单等支付牌照,大力推动支付硬件和支付服务出海。
然而,跨境电商带动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业务,对监管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当前的支付业务规范是针对境内支付场景制定的,在跨境支付场景可能存在难以适配的问题。例如,CGGT走出去智库指出,收单业务规范要求支付机构需对商户进行定期检查,但跨境收单的商户大多为境外当地持牌机构,而支付机构对银行等采取类似境内商户的检查措施几乎不可能,这就导致实操中对该等商户的检查要求在跨境收单场景下很难落地。
另一方面,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支付机构在跨境业务中,依然采用三方模式,即支付机构、银行和商户,绕过了清算组织(银联和网联),而国际上通行的是包括清算组织的四方模式。实际上,我国境内支付已经完成了“断直连”,即切断了支付机构和银行的直连,在中间引入清算组织。“跨境支付断直连”将成为跨境支付业务的下一个趋势。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跨境支付场景下支付清算系统的迁移成本更高,且可能涉及境外第三方的配合,“跨境支付断直连”何时启动、能否顺利推动,仍有待观察。
当前,监管部门正在酝酿《跨境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跨境支付业务。然而,部分支付机构的海外布局不涉及跨境支付,而仅仅是扎根当地,以及为当地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布局的发展,业务出海的支付机构势必将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展开金融合作,而其中蕴藏的风险也将逐渐显露,对监管又会带来新的挑战。(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