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企业的必由之路

来源:财经网 2024-10-21 13:47:02

通常现在的经济分析师们,在评价一家企业时,往往习惯于使用利润率和增长率等一些财务指标,来衡量这家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果一个行业的大部分企业指标都很优秀,预期未来几年的增长率都很高,那么就认为这个行业正处于景气阶段,各种经济资源就会通过市场机制蜂拥而至——这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即以市场表现来评价企业和行业,从而进行经济资源分配。

然而,有时我们也偶尔可以看到,一些行业明明长时间不挣钱,或者很难赚钱,商业模式也说不上好,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地加入其中,愿意付出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这似乎完全和市场经济的理论相悖?

1954年,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他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事业管理理论(Theory of the Busines)”。他认为,一家成功的企业必须形成一套企业文化体系,而其中最核心的灵魂是企业的使命(即“企业为什么存在”)和愿景(“企业要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针对具体问题的经营战略。其中,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是企业最核心的部分。显然,他认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必须有一个伟大的使命和伟大的愿景目标。他列举了一批在当时堪称伟大企业的例子,比如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的使命是“为美国家庭提供最合适的采购服务”,英国的马狮公司是“甘当英国社会各阶层交流的中介”,AT&T是“让每一个美国家庭和企业都能装上电话”。

事实上,号称“百货商店鼻祖”的西尔斯百货最终的衰败,就源于他们丢失了公司使命,寻求更“高效”的赚钱方式。西尔斯百货的最后一任CEO莱姆伯特曾是华尔街的精英,被公认为“下一个巴菲特”。他曾经有近20年的时间,所参与的投资项目,平均年收益回报率都稳定在20%以上。2013年他成为西尔斯百货的CEO之后,为了获得更高效的利润率,先后关闭了效益相对不好的150家零售门店,卖出了一些著名的商标,为了追求“轻资产”化而不重视实体店的经营和维护,沉溺于地产买卖而非零售经营,甚至为了转型成为“数字公司”把客户信息进行转卖。从表面上看,经过他的一系列改革之后,公司的经营数据似乎确实有了好转,但实际上他已在无形之中丢失了客户的信任,内部的公司文化也被破坏殆尽,员工管理更是一盘散沙。终于在2018年,这家一百多年的老牌百货公司最终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

无独有偶,在东方,对于企业的本质,也有着殊途同归的思考。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过他的“合本主义”理念。他认为,企业是聚合全社会各种人群的经济和智力资源,为了共同经营某项事业、谋求公共利益而运作的载体,企业的利益也因此应该归属于所有利益相关人。同时,他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是资本,而是人;企业最终的目标也不应是为了赚取资本,而是为了实现人的理想,以及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无论是西方清教徒式的资本主义文化,还是东方的日式资本主义,其价值原点都是为了完成某个事业、实现某个理想,而非“更有效率地赚钱、赚更多的钱”。或者说,现在这种盲目重视赚钱效率,甚至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依赖于资本运作、过度脱离了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简单粗暴版”资本主义,并非是历史的主流,而是社会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一段“不和谐音”。一家企业,当他习惯于追求过度发展的“快”,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就很容易偏离了终极愿景目标,或者忽视了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每一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诉求,最终反而容易走上弯路。

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先生曾指出:经济发展,要特别强调“稳性”。一切现实的决策,在“好与坏”之外,还有一个“快与慢”的轴线。有时好的事情,一味求快,就办成了坏事;反之,坏的事情,速度得益,也可能变成好事。经济的“稳性”,只有在控制速度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最关键的是,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是更加接近、还是偏离了最终的价值目标。经济的发展有时会让人更加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但对于完成一个事业或一项使命,那往往代表着更加长远、更加宏伟的利益。因此,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向着这个最终目标前进,才是实现企业“快而稳”发展的最佳成长路径。

如今的中国经济,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结构性改革。若是与之前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那么这一阶段无疑是令人痛苦而失望的;但是反过来看,这也可以成为一段难得的修整时间,这也可以被视作安心积攒企业发展资源,塑造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凝聚企业员工向心力,培育上下游供应链和合作企业生态,不断精炼提升企业品牌的宝贵机会。正如涩泽荣一所言,资本并不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而“人”才是最值得重视的财富。在资本和经济发展的低潮期,把这些被暂时低估的资源集聚得越充分,构建的企业文化体系越坚实,之后迈出的脚步才能越来越快,越来越远,走得越来越轻松。(来源:安邦咨询)

安邦咨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