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正在“席卷”全球|《财经》封面

来源:《财经》杂志 2024-10-30 20:42:02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唐郡 张威 编辑 | 张威  袁满   

与以往跨境游带动的支付网络出海相比,当前跨越国界的二维码互扫,意味着更深层次的中国支付技术和标准的输出。支付一体化背后,是全球二维码标准的构建

一个马来西亚人到中国旅游需要准备什么?

以前,倪翔会建议至少做两项准备:一是电话告知银行开通银行卡跨境支付服务;二是提前兑换人民币现金。现在,理论上可以只带一部手机。

倪翔是马来西亚TNG Digital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该公司运营着当地最大的电子钱包Touch 憂 Go eWallet(下称“TNG钱包”),被称为马来西亚版支付宝。

杭州亚运会期间,倪翔在中国待了一个礼拜,一部手机基本能够满足他的支付需求。不仅如此,倪翔表示,在其他国家,有Alipay+(跨境数字支付和营销解决方案)标志的二维码都支持TNG钱包扫码支付。

TNG的跨境支付是蚂蚁集团试图横纵贯通(打通)全球数字支付工具,实现一个钱包走遍全球的战略缩影。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蚂蚁集团又升级了“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这两套跨境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让更多国际宾客都能“一部手机轻松游中国”。

蚂蚁不是唯一尝试打通全球支付网络的中国企业。

2024年10月13日,银联国际宣布与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在河内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深化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推动银联二维码钱包和越南本地钱包在对方网络扫码支付。

2024年9月13日,微信支付宣布与马来西亚PayNet达成合作,让200多万家马来商铺接入微信支付,微信用户直接扫本地DuitNow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

跨境支付网络互通背后是来自更高层面的推动力量。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下称“中国央行”)着力推动优化外国人来华支付体验,通过“外包内用”“外卡内绑”等方式,指导支付机构满足境外来华人士的移动支付需求。

显然,与之前跨境游带动的支付网络全覆盖相比,当前支付出海带动的二维码互扫背后,是中国支付企业的技术输出。

另据BCG(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报告,目前东南亚各国正通过双边和多边跨境二维码支付合作,构建更加一体化的支付环境。

《财经》获悉,银联正积极制定并推广其二维码标准,并寻求与其他支付巨头合作,推动全球通行的二维码标准。

在新的外部环境、政策引导下,中国支付出海正步入新的阶段。迎面而来的亦是多个新商业故事。

在泰国旅游刚刚返回国内的肖佳看来,中国的支付生态正在向国外无缝迁移。“微信扫码点餐、网约车、线上订票等移动支付服务极为普遍,尤其在曼谷等大城市,生活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中国。”

聚集东南亚:移动支付普及提速

支付出海故事是从东南亚开始的。

从成都天府机场起飞,三个小时就能抵达曼谷素万那普机场。

飞机落地那一刻,肖佳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去泰国比去北京还近”。

地理位置接近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居民赴东南亚旅游的热潮经久不衰。泰国旅游与体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10月6日期间,泰国共接待国际游客超过2664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数量接近539万人次,排名第一。

2023年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之际,与中国游客脚步同频,支付巨头便再度聚集东南亚。

2023年2月3日,据报道,微信支付东南亚地区总监Etienne Ng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我们将新加坡视为微信的战略市场”,随着中国居民出境游重启,该公司的目标是“让中国游客更容易光顾当地商家”。

十天后的2月13日,微信支付宣布与东南亚打车巨头Grab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用户通过微信上的Grab小程序可预订东南亚的打车服务。Grab总部位于新加坡。

同年7月,泰国国家旅游局与支付宝在杭州举办“支付宝伴你地道游泰国”发布会,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出联合营销计划。

2023年以来,银联国际加速推进“网络互连互通”合作,与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印尼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实现二维码网络跨境互联互通。

一位支付行业观察者告诉《财经》,疫情之后相关支付机构纷纷再度发力东南亚支付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南亚市场对它们而言并不陌生,之前也仅仅因为疫情影响了一些布局计划,但也带动了新的商机。

“之所以对东南亚市场并不陌生,源于太早就已布局东南亚。”上述观察者说。

早在2004年,刚成立两年的银联即开始试水国际化,跟随中国人出境的脚步拓展受理网络。到2015年前后,银联基本实现了“中国游客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进而转向“全球游客走到哪里,银联卡服务到哪里”。

2013年前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发力出境游业务,开始进入东南亚市场布局二维码受理网络。受益于国人的支付习惯,和商户侧的成本优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二维码迅速在东南亚铺开。

伴随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游市场,国人跨境游的消费能力越发增强。这种表现在疫情前夕尤为明显。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2018年,中国游客全年在国外花费达到2773亿美元,较2012年的1020亿美元增长约1.7倍。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19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境外旅行支出1275亿美元,超五成旅行支出发生在亚洲地区。

同时,居民个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金额持续增长,排名靠前的国家有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跨境人员往来大为减少。“几乎在一夜之间,东南亚失去了中国游客。”马来西亚吉隆坡一位海鲜老板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海鲜店单日营业额也因中国游客减少,而从10多万林吉特降到500林吉特。

对于出海东南亚的支付机构而言,其出境游业务以及跨境支付一度面临高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间,东南亚本地移动支付普及率却加速上升,扫码点餐等数字化服务也开始流行起来。

据BCG(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数据,新冠肺炎疫情后,超过一半(56%)的东南亚消费者使用现金支付的频率下降,其中将近三分之二的用户位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标志着该地区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转变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数字支付解决方案的迅速普及上,三分之一(33%)的消费者在疫情期间首次使用电子钱包,超过四分之一(26%)的消费者首次使用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如今,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东南亚最为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

世界支付公司(Worldpay)发布《2024年全球支付报告》显示,2023年,二维码支付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东南亚市场表现尤其亮眼。据Juniper Research预测,到2028年,二维码支付在东南亚市场将增长590%以上。

一位拓展东南亚业务的支付机构人士表示,对于一些东南亚的商户来讲,他们渐渐地意识到接受移动支付并非降低成本那么简单,而是可以让数量庞大的中国游客在当地有了更为放心的感觉。

一份市场调查显示,疫情之后,用户出行、出游,包括心态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安全、友好和签证方便成为排在用户出游的前三位指标。在全球局势紧张之际,友好被跨境游用户极大期待,但是安全因素依然排在首位。“这不仅仅包括当地的局势安全,还包括支付和资金安全。”一位支付机构人士坦言。

2023年以来,东南亚多国陆续推出对中国公民的签证便利化措施。截至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宣布对中国游客实施阶段性或永久免签政策。

从一部手机出行到一部手机出国,习惯了移动支付的国人越来越发现,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之后,原来的生活模式未有太大改变。

支付机构出海为何都把东南亚作为重点?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一方面是因为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在地缘上也较为亲近。

“受益于RCEP贸易协定落地,东南亚和中国经贸往来迅速升温。当地电商和移动支付行业均得以迅速发展。”博通咨询研究指出,2023年初至2024年,跨境支付机构都在东南亚加大了投入力度,包括且不限于与东南亚各国支付工具扫码互认,搭载营销解决方案进入本地生活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巨头出海也不止于东南亚市场。以支付宝为例,据媒体此前报道,其与南非沃达丰集团合作推出移动支付钱包VodaPay,支付宝提供了底层技术。

三巨头发力:从支付到技术出海

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支付宝、微信、银联三家二维码并行摆放的情况。三家机构支付出海的竞夺故事也早已开始。

据前述海鲜店老板回忆,2013年底之前,中国游客用银联刷卡的比例占80%,然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了,迅速分走一些份额。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称,彼时境内外支付机构都在争抢中国出境游客。除了银联、微信和支付宝,Visa、Mastercard等国际卡组织也试图分一杯羹。

市场竞争态势加剧,以服务中国游客出境游为起点,三大巨头纷纷谋划本地化转型。

蚂蚁选择从投资入手。自2015年投资印度版支付宝Paytm以来,蚂蚁国际先后在海外投资了多个电子钱包,包括马来西亚的Touch’n Go eWallet、泰国的TrueMoney、菲律宾的Gcash、印尼的Dana等。有人称之为批量“复制”支付宝。

上述观察者表示,蚂蚁支付出海早期主要是为当地打一个样板出来,否则很难知道这条路能不能成功。“投资不是其主要目标,其主要工作是赋能。”

疫情期间,东南亚各国扫码点餐等非接触服务需求量大增,但本地服务商的技术能力难以支撑。据前述支付机构人士介绍,当时东南亚很多商户的二维码扫出来就是一张PDF文件,能看到图片,但点餐得叫服务员。

2020年,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外滩大会首次对外介绍“Alipay+”概念,并宣布蚂蚁已推出Alipay+解决方案。井贤栋表示,“Alipay+”是指帮助全球商户和电子钱包用户之间实现连接。

Alipay+官网显示,截至10月26日,其已拥有30+移动支付伙伴,300+收单合作伙伴,覆盖全球66个市场的9000万商户。

微信支付亦在尝试对外输出其数字化能力。

今年以来,微信小程序进一步加大了对入境和境外市场的投入,包括特别成立了小程序境外团队,专注服务港澳台和海外地区企业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港澳商户小程序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近1倍,交易金额同比增长约70%。

“除了从产品层面提供更多‘开箱即用’的能力和工具,还帮助商家和服务商降低开发和运营的门槛,我们还希望通过‘牵线搭桥’,联动更多的生态力量,助力商家数字化升级,服务更多用户。”微信开放平台副总经理胡仁杰表示。

以泰国本土超市Big C为例,通过微信小程序,该超市能够向中国游客提供下单预约、到店自提、本地配送、自助退税、回国邮寄等服务。此外,Big C在其20多家热门超市内均铺设线下物料和企业微信二维码,引导用户加群了解后续退税流程,进入私域持续运营。

近年来,除了餐饮、百货、商超便利、景点购票等,微信支付还进一步拓展交通出行、景点购票等境外城市服务场景。

最新数据显示,微信支付已为境外7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移动支付工具,支持31个币种结算,境外合作机构超千家,境外商户超600万。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支付曾尝试在海外运营本土钱包。2018年8月,腾讯推出WeChat Pay MY(微信支付马来西亚钱包),为马来用户提供以林吉特结算的本地支付服务。2020年1月,微信支付获印尼央行批准在当地运营。

不过,2024年9月1日,WeChat Pay MY正式停止服务。微信支付曾回应媒体称,关闭以马来西亚林吉特计价的本地电子钱包是腾讯在马来西亚业务战略调整的一部分,该公司将专注于马来西亚的“人民币计价的跨境支付”。

腾讯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13.71亿,同比增长3%。但Worldpay的报告显示,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外的市场,WeChat pay和Alipay都没有挤进主流支付方式行列。

据媒体此前报道,微信团队表示:“未来三年将不寻求向海外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本地支付钱包服务,而是专注在热门海外旅行目的地服务来自国内的出境游客。”

近日,微信支付团队向《财经》表示,微信支付国际化业务继续聚焦中国人出境游、境外人员来华两大重点场景,同时探索多元化的支付科技创新。

三大支付企业中,唯有银联的基因根植于银行卡业务。

彼时,银联国际业务重点转向与境外机构合作发行银联卡,服务本地用户。银联国际境外发卡区域主要遵循两条主线:一是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区域;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截至2024年9月末,银联在8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银联卡,境外发行规模接近2.5亿张。其中,在亚太地区累计发卡占比逾80%。

近年来,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接受度逐渐上升,但银行卡仍是主流的支付手段。前述《2024年全球支付报告》显示,在欧洲,银行卡(借记卡和信用卡)在线下消费支付中占比超过60%,北美的比例更是超过70%。即便在东南亚,新加坡的主流支付方式也是银行卡。

在此背景下,银联提出了“一卡”+“一码”的境外发卡策略:即发行银联卡的同时,在发卡行App中配置银联标准二维码,或在二维码跨境支付互联互通业务中配置非银联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覆盖用户的移动支付需求。

此外,为了提高发卡效率,银联国际与境外银行或电子钱包合作,支持银行或钱包用户在其App内申领银联数字化发卡。目前,银联境外合作钱包用户可通过扫银联标准二维码或手机闪付完成支付。

根据银联此前发布数据,2022年境外新增发行的银联卡中数字化发卡占比超40%,成为国际业务本地化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24年6月,银联在境外累计发行数字化发卡5000万张。

跨境风险点:重在监管合规

伴随支付企业出海,跨境支付带来的监管合规风险亦不容忽视。

一位熟悉跨境支付行业的律师告诉《财经》,当前国内跨境支付业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跨境电商等商户提供跨境收款服务,二是为出境的中国居民提供跨境付款服务。目前,第二类跨境支付服务主要是银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三大支付机构提供。

在实际展业中,支付机构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境外商户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商户是否真实?其提供的服务是否合法?无论监管部门还是支付机构自身风控逻辑,这都是首先关注的问题。”前述律师说。

目前,跨境付款这类业务的主流模式是间连模式,即境内支付机构与境外收单机构合作拓展商户,支付机构不直接与商户签约。“这意味着境外商户的合法性主要由当地收单机构把控,一定程度上给境内的监管部门和支付机构管理商户增加了难度。”该律师表示,“这也是境外更容易出现虚假交易和违法交易的原因。”

另一项颇受关注的合规风险是跨境支付断直连。

所谓断直连,即断开支付机构与收单机构之间的连接,所有资金和数据通过清算机构转接。目前,中国境内支付业务已经完成断直连,但跨境支付是否断直连仍待明确。

根据2023年12月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跨境支付业务必须持有境内支付牌照。

同时,《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将涉及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等的核心业务和技术服务委托第三方处理。”

第三十条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清算机构处理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非银行支付机构之间合作开展的支付业务,遵守清算管理规定,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清算业务。”

“现有跨境支付典型合作模式中,境外无国内牌照的支付机构,虽然仅提供境外层面的付款和收单服务,但核心商户信息由谁掌控依然需要分清,新规或颠覆现有模式。”王蓬博表示,“这种模式能否持续,断直连是否必须,仍需要明确。”

此外,前述律师表示,跨境消费者保护、外汇管理等合规风险亦是监管和支付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于跨境展业的支付机构而言,同时也需满足境外监管机构的要求。

“支付机构出海需满足诸多合规要求,不但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条约等,还要注意外汇管理和数据出入境方面的相关政策,特别是数据层面,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家所关注。”王蓬博表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技术标准和规范可能存在差异,支付机构在拓展海外业务时需要适应这些差异。

近日,BCG发布的《全球支付报告2024》称,在全球范围内,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对支付行业的管控。

在欧盟,《数字运营韧性法案》(DORA)对金融实体提出了严格要求,即将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将施加更多义务。在美国,银行即服务领域的中间件平台的做法受到了严格审查。这使得许多支付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重新评估其第三方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进入策略。亚太和非洲的新兴市场也在经历越来越多的监管活动。

2019年5月20日,尼泊尔央行宣布禁止使用包括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内的移动支付手段,称该国因中国游客非法使用这些支付应用程序而遭受外汇损失。

据媒体报道,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尼泊尔商家使用中国境内二维码收款,导致资金绕过尼泊尔本地银行体系。支付宝在回应媒体问询时表示,尼泊尔政府禁止的只是上述非法支付手段,并称,支付宝在尼泊尔跨境支付业务开展正常。

《南方都市报》此前报道称,类似情况还曾在越南发生。据《财经》了解,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目前在越南当地普及率相对较低,中国游客赴越旅游更多使用现金支付。

支付一体化:构建全球标准

近年来,东南亚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多国央行加快建设本地二维码网络,并推动其跨境互联。

前述BCG报告称,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已经构建国家标准二维码。在此基础上,前述六个东南亚主要经济体央行进一步通过双边协议或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形式,推动跨境支付互联互通。

2022年11月,印度尼西亚银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菲律宾中央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泰国银行五家东南亚央行签署了一份关于区域跨境支付的谅解备忘录。由此,东南亚朝着一个区域互通的二维码支付网络更进一步。

对此,BCG在前述报告中评价称,“推动二维码支付跨境互联的努力将对东盟产生重大的经济影响,创造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支付环境,提供顺畅的支付机会,使商家、消费者和东盟内部游客受益。”

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亦寻求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二维码网络互通,中国内地是其中之一。

2024年8月19日,中越两国央行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促进双方在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

基于两国央行合作框架,10月13日,银联国际与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在河内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深化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推动银联二维码钱包和越南本地钱包在对方网络扫码支付。

2021年,NAPAS推出国家二维码VietQR。在此背景下,银联积极推进银联二维码与VietQR互联互通。前期,VietQR受理商户已支持云闪付App、境内支持“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的钱包、境外银联标准钱包扫码支付。未来,越南本地VietQR钱包将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47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扫银联二维码支付。

在类似“网络互联互通”模式下,银联的二维码受理网络得以迅速扩张。截至2024年10月13日,韩国、斯里兰卡、柬埔寨、马来西亚、老挝本地二维码网络已先后与银联达成相关合作,带动银联二维码境外受理商户增至800万家。

除了银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也各自试水跨境支付网络的互联互通。

9月13日,微信宣布,马来西亚PayNet和微信支付合作,让200多万家马来商铺接入微信支付,用户直接扫本地DuitNow二维码就可以支付。由此,微信支付的境外受理商户从400万户一举扩张至600万户。

10月14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发布消息称,柬埔寨国家银行与蚂蚁国际共同启动了通过柬埔寨二维码(KHQR)进行的跨境二维码支付服务,使得Alipay+用户可以在柬埔寨约330万家商户进行扫描支付。

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央行着力推动优化外国人来华支付体验,指导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中国银联等支付机构推出“外包内用”“外卡内绑”等方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需求。

2019年以来,在央行的支持下,蚂蚁集团就与网联清算公司、境内合作银行、境外钱包伙伴以及国际卡组织等密切合作,积极探索推进入境移动支付服务创新。

通过Alipay+跨境服务,支付宝“外包内用”支持的境外数字支付工具增至13个,覆盖1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

目前,下载支付宝App,支持“外卡内绑”的国际银行卡品牌即将增至七种,包括:Mastercard、Visa、JCB、DinersClub、Discover、银联国际,以及最新即将加入的美国运通,由此实现对全球主流卡品牌的全覆盖。

《财经》获悉,通过与银联、网联合作,微信也与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包机构已达成合作意向、开展业务对接,支持境外用户使用本地钱包App到境内扫描微信支付收款码进行支付。目前正在加快相关业务上线。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4倍;交易9000多万笔,金额140多亿元,均同比增长7倍。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三大支付机构同时布局出海,对海外部分商户的重复争夺在所难免。前述支付行业人士坦言,此前相互竞争中出现了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银联正联合其他两大支付机构共同探讨,希望未来实现中国支付企业的共同出海。”该支付人士称。

一方面是在跨境支付网络互通方面的合作。在银联与部分境外央行的“网络互联互通”合作中,对方也表达了通过银联向其他两大中国支付机构开放的意愿。

另一方面是二维码标准的合作。

早在2016年,银联就曾发布“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2017年,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EMVCo)面向全球发布了二维码支付的国际标准,而银联是EMVCo二维码标准工作组的组长。

目前,银联国际已与多国央行、国家转接网络、支付联盟开展转接网络技术标准、二维码标准、芯片卡标准合作,老挝、泰国的银行卡转接网络是以银联技术和标准建设而成,银联还向亚洲支付联盟、泰国银行家协会等授权芯片卡标准。

《财经》获悉,银联正积极制定并推广其二维码标准,并寻求与其他支付巨头合作,推动全球通行二维码标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肖佳为化名)

唐郡 张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