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弢 北京天宸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5年经济工作,释放了明显的稳增长信号。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并且自2011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财政政策也从近年的“积极”表述为“更加积极”。这些转变体现了国家层面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态度和决心,也预示着接下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出台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一、如何理解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到“适度宽松”的转变
1、宏观经济背景驱动
自2011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但当前,在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影响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全面转向宽松。这种情况下,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逆周期调节能力,成为改善市场预期、刺激经济复苏、提升市场活力的必要举措。
2、政策组合协同需求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有效地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形成“双松”政策组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政府支出、减税降费等方面发力,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侧重于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融资成本,两者协同作用,方可进一步强化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政策效果。
3、历史经验借鉴与政策导向转变
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也曾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积极成效。此番再次提出“适度宽松”,且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体现了政策从被动应对经济变化向主动出击稳增长的转变。国家在面对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稳健调控框架,而是积极主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经济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展望
随着货币政策基调的调整,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方面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1、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一方面,央行预计将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举措。有专家预测,全年累计调降政策利率40-60BP,引导5年期LPR下行60-100BP,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另一方面,央行预期会进一步降低准备金率,全年累计降准可能达到150-250BP。通过降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期望有更多资金可投向实体经济。
2、金融市场政策支持
在资本市场方面,可能会出台相应政策,鼓励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一步简化企业上市流程,降低上市门槛,支持更多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板块上市融资。同时,鼓励发展债券市场,增加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企业对间接融资的依赖,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减少金融风险在银行体系的过度集中。
同时,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金融监管政策可能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整,如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有可能会进行一定调整,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三、货币政策基调的调整对我国当下经济的正面影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同时,降息降准等措施的实施,也可以有效降低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外,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资源也会相对更倾向于新兴产业,从而有助于加速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配合新质生产力的打造,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是我国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应当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国家在积极主动应用多维度调控手段应对困难局势的同时,应保持政策定力和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持续施策来实现经济的平稳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