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女博士姜珺:科研与市场不可分割,做好两者间的桥梁

来源:财经网 2025-03-07 13:08:14 

研发出身的创始人,虽给品牌自带科研背书,但也容易落入“孤芳自赏”的“超前”陷阱。从实验室走向线上市场的姜珺博士,早早想通了取舍——“科研技术是根本,市场是平台。二者不可分割。”相信两者足以兼得的姜珺,作为五个女博士品牌创始人之一,既是公司经营面的台前话事人,也保持着科研人对新技术的敏感。

“相较于短期流量反馈,我们更看重长期主义,所以重视基础研发,希望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构建技术壁垒,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耐心。”姜珺对科研的激情促使五个女博士支持着年轻一代的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口服美容产品创新大赛中,不少由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产品,展示了当前口服美容产品的前景和“零食化”趋势的潜力。

一代接一代的科研人接力,本身亦为“用科研留住青春”的诠释。

图片2

五个女博士品牌创始人之一 姜珺博士

以下为对话实录:

Q产品研发太过超前以至于当下市场接受度低,是不少技术出身创始人遇到的创业困境。您在创业初期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扰? 

姜珺:我们的品牌创立于2019年,当时市场上对胶原蛋白肽产品的接受度的确不高,尤其还受到过去与胶原蛋白相关负面的波及,让我们的起步变得很难。但我们团队毕竟是做研究出身,对于胶原蛋白肽的功效有多年的基础研究经验,特别是我原来所在的北大营养学实验室,我的导师李勇教授,做胶原蛋白肽的研究很多年,这让我面对质疑时更有底气,所以我们有信心能通过自己的产品改变市场和消费者对胶原蛋白肽品类的认识。 

Q将重心从实验室转向生意场后,您是如何分配精力,让自己不与技术前沿脱节的? 

姜珺:对于我们品牌的发展而言,科研和市场是两个不能分割的部分,科研技术是根本,市场是平台。从科学家到创业者,虽然工作重心有所侧重,但我还是会保持对行业新趋势、新技术的敏感,将更多的市场动态和需求反馈给实验室,将实验室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做好两者之间的桥梁。 

Q参与口服美容产品创新大赛的有不少是在校大学生。您觉得相比以前的学生习惯,这批学子最亮眼的一面是什么? 

姜珺:通过这次比赛,能看到现在的学生们在理论结合实际方面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在跨界整合方面尤其出色。他们提交的方案不仅聚焦成分功效,还能够结合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去考虑产品实际的消费场景、产品及包装形态等方面,将食品科学的相关知识与市场营销、美学设计等内容结合,为口服美容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Q大赛中获得“最佳商业方案奖”的活肤软糖,是否也是五个女博士新品富铁软糖的灵感来源? 

姜珺:我们推出的富铁软糖这个产品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因为我们发现女性消费者普遍存在补铁需求,而传统补剂口感不佳,因此决定以“软糖”为载体,打造兼具功能与体验的产品。在此次大赛上,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群体对口服美容产品“零食化”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也坚定了我们做富铁软糖这个产品的想法。

Q五个女博士也推出了内服+外用的新品组合,当中包括美白淡斑精华液。而一些化妆品企业也在内服保养品领域布局多年。您如何看五个女博士在这类消费场景中的机会? 

姜珺:“内服+外用”的形式是美容护肤行业的一个趋势。在这方面我们的优势还是自身的科研能力。聚焦肌肤问题,我们研究院围绕着原料开发、活性成分筛选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为我们增加更多的市场机会。 

Q您怎么看对健康美丽的追求和“服美役”之间的关系?

姜珺:健康是美丽的基础而非对立面,真正的“美”是身心健康的自然呈现,而非被社会标准绑架的“服役”。我们一直倡导“用科研留住青春”,通过内服的方式帮助消费者实现內在健康和外在美丽的统一。 

Q据说五个女博士还有5%左右的男性用户,品牌对这类用户有哪些不一样的运营策略? 

姜珺:口服美容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所以虽然我们男性用户占比不高但是同样值得关注。对于男性用户,我们会侧重于介绍成分的科学性和产品的功能,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Q创业者通常都有“爱折腾”的性格。您最近一次“折腾”是因何而起?

姜珺:这两年AI很火,最近deepseek的热度很大,我们也希望能够让AI技术赋能口服美容行业,依托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助力产品的研发和升级。 

Q消费投资的属性倾向于被投企业规模快速增长,估值升高。作为消费品创始人,您是否也遇到类似的压力或以GMV论英雄的诱惑? 

姜珺:在消费品行业中,GMV的确是衡量品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相较于短期流量反馈,我们更看重长期主义,所以我们重视基础研发,希望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构建技术壁垒,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耐心。我之前说,不会把自己不用的产品卖给我们的用户,这不是句口号,我们是真的这么做的。

我们也非常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比如公司刚成立时候的第一批用户,直到现在我们还一直保持着沟通。“用户第一”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价值观。。

林辰/文

徐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