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银行增资的意义何在?

来源:财经网 2025-04-11 14:20:58 

3月30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分别发表公告称,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四家国有大行计划合计募资规模为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出资5000亿元。这一统一行动,意味着国有大型银行补充资本金正式启动。

财政部为国有大型银行注资,是实施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一项重要增量政策,也是去年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要内容,以增强银行实力,防范风险,并为银行进一步扩张打下基础。去年9月以来,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明确,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当时,市场预计将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今年3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今年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从此次四家国有银行的定向增发情况来看,其合计募资为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出资5000亿元,和两会公布的计划相吻合。这也意味着今年为国有大型银行补充资本的计划正式启动。

从募资规模来看,四家国有银行各不相同,其中,中行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1650亿元,建行募资总额不超过1050亿元,交通银行募资不超过1200亿元,其中财政部拟认购金额为1124.2亿元,邮储银行募资不超过1300亿元,其中财政部拟认购金额为1175.8亿元。而规模最大的两家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不在此次增发之列,或许意味着相关的增资将在明年进行,以保持相关增量政策的延续性。同时,如果按照此前预计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规模,未来对工行、农行增资后,补充资本金很可能不局限于6大国有银行,还可能包括一些股份行。

此次增资,相关监管机构强调是增量政策。从指标来看,目前6家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都比最低要求高,反映出当前国有银行经营仍属稳健。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1%、11.42%、12.20%、14.48%、10.24%、9.56%。资产质量方面,除邮储银行微增外,其余五家不良贷款率均呈下降趋势。各行盈利也基本保持稳定。因此,此次增资可能更着眼于增量。

那么,补充资本后,这些银行的放贷能力将有所提高。有机构按8倍杠杆测算指出,5200亿元的资本补充,可能释放超过4万亿元的增量信贷空间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说是财政和货币配合加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措施之一。

不过,各大行增资还是具有消化存量风险的现实考虑,一方面是房地产领域的债务风险还没有出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化解,同样涉及到银行信贷资产。故相关的增资仍具有防风险的作用。与此同时,去年国有六大银行归母净利润合计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整体增速放缓,反映出息差持续收窄对银行业绩的压力正在显现出来。在“降准降息”预期之下,未来息差会面临继续收窄的情况,那么,定向增资对这些银行业绩的改善更多会体现在规模上,而不是在效率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财政给国有大行增资,也在于增强中央对金融和整体经济的掌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四家国有银行向财政部定向增发的价格比当期的股票价格都具有一定的溢价,体现了其市场化操作的特点。建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本次发行股票的价格分别为9.27元/股、6.05元/股、8.71元/股和6.32元/股,如各行公告所言,较各行A股3月28日收盘价(8.52元、5.5元、7.36元、5.2元)均有一定溢价。当然,这些溢价可以被理解为对增发后稀释权益分红的一种补偿。这种溢价增发更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这些银行未来发展的信心,对稳定和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有帮助。2024年末,建行、中行、交行、邮储的净资产分别为每股12.3元、8.08元、13.14元、8.25元,基本上按照6.5—8折左右进行定价。也反映了当前采取市场化增资的“折中”态度,价格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并降低增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冲击。

以特别国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定向增发,仍将以政府债大量发行作为前提,这恐怕将加深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深度,并提高继续“降准降息”的迫切性。这样一来,国有大型银行向财政定向增发,同样会是逆周期政策力度增加的举措之一。这种财政与货币协同的做法未来会越来越多。(来源:安邦咨询)

安邦咨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