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结束了其自1917年以来对美国维持超过百年的最高评级。至此,美国在三大评级机构中的评级都失去最高信用评级。
不过,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意外。早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标普就下调了美国的AAA评级为AA+;2023年8月,惠誉评级也将美国评级从AAA下调至AA+;同年11月,穆迪虽然没有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变为“负面”,预示着下调信用评级的可能性。今年4月,标普曾在一份报告中暗示,如果未来发生任何使美国财政状况恶化的事情,它可能会将美国信用评级从目前的AA+再下调一级。
三大评级机构持续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主要还是源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膨胀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这意味着美国主权信用弱化,风险上升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因此,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是美国债务“灰犀牛”问题发展和延续的技术性结果。
此次降级,穆迪给出的理由包括,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债务利息攀升、预算灵活性有限,这与此前标普和惠誉降级的理由如出一辙。穆迪在报告中警告,美国持续的大规模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负担,财政状况很可能会恶化。穆迪表示,预计“联邦赤字将进一步扩大,到2035年将达到GDP的近9%,高于2024年的6.4%,主要原因是债务利息支出增加、福利支出上升以及财政收入相对较低”。
而这一趋势,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所预期的“赤字占比降至3%”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种恶性循环之下,穆迪预计美国联邦债务负担到2035年将升至GDP的134%左右,而2024年为98%。与此同时,社会保障、退伍军人福利等“强制性支出”,加上债务利息构成的“刚性支出”持续上升,2024年末已经达到73%,使得美国联邦预算调整的空间也被不断压缩。穆迪预计,如果不调整税收和支出,到2035年,上述强制性支出将占联邦总支出的78%。
作为后续,在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之后,穆迪评级5月19日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长期优先无担保债务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同日穆迪也同步下调了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等五家美国大型银行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的下调意味着美国国债和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会相应提高,这些会进一步压制受到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的美国经济,也使得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
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后,金融市场“卖出美国”的情况再次出现,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在5月19日盘中突破5%;10年期美债收益率19日盘中突破4.5%。美国股市当天同样下跌。不仅如此,这也推动美国信贷利率的上升,作为房贷主力的美国30年期固定贷款利率19日上升至7.04%,达4月11日以来最高水平。这些情况都对美国经济和财政收支构成长期不利因素。
不过,安邦智库的资深研究学者认为,穆迪的评级与投资交易的关联度很高,因为挂钩交易受到影响,所以预料穆迪下调美国评级对市场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会很大,不会是恐慌性的影响,而是长期风险和问题的不断累积。
美国白宫当地时间5月19日举行发布会,对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一事,白宫方面称“世界对美国经济充满信心”,美国总统特朗普不认同该评级。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Kevin Hassett)批评了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他称这一决定是“滞后的”,并强调特朗普政府正致力于削减联邦支出。特朗普政府官员接二连三的表态,其实可以看出,其对于穆迪的调整十分在意。这和其他主权国家对待评级公司的态度类似,对于金融市场的反映相当敏感。
从特朗普上任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其对于关税政策的反复不仅增添了市场不确定性,对于美元信用也带来损害。其对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批判更令金融市场感到恐慌。这种恐慌使得美债不再被视为避险资产,在4月份一度引起股债汇的全面下调。不过,就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而言,其提到的减税、政府裁员和实施关税等三大政策可以说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这不仅关系到美国经济的走向,也实际上影响到美国财政赤字的缩减,和债务的重组。可以说,缩减赤字,重组债务是特朗普政府本身的目标之一。在无法削减开支“节流”及增加关税“开源”的情况下,减税政策意味着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穆迪早在2023年11月就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据悉,穆迪此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直接诱因,就是国会众议院共和党人最新提出的预算和税收立法草案。该法案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减税逾4万亿美元,并削减至少1.5万亿美元支出。穆迪在16日的声明中明确表示,该法案无助于改善美国债务状况。而穆迪也没能预测到4月份美国财政收支改善的情况。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一将在2025年陆续到期。为了避免违约,美国政府方面只能靠“借新还旧”维持,这意味着更高的利率和更多的利息支出。(来源:安邦咨询)